今天出行的目的地是歌乐山。
我们先到了红岩魂广场,沿着台阶拾级而上,来到了歌乐山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然后又参观了渣滓洞和白公馆。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文章叫《狱中联欢》,节选自罗广斌、杨益言的小说《红岩》。故事的背景正是解放前夕的重庆,而这个“狱”指的就是渣滓洞。
我们乘坐专线大巴,七弯八拐地在歌乐山麓穿行,来到那个最初的小煤窑,后来的魔鬼窟――渣滓洞。几栋青色的砖瓦建筑被围在一个大院里,院墙很高,顶部拉了四圈铁丝网――当年是通电的。
沿着石阶往下走,路上看到了两个圆形的岗哨亭,那镂空的部位就像敌人的眼睛正在虎视眈眈地望着靠近的每一个人。
院门口的树干上挂着一口铁钟,为报警而用。如果一切正常,就会每隔一个小时敲一次钟,可见敌人对渣滓洞的防范是非常严密的。
渣滓洞集中营分内外两院,外院分别是看守所长室和刑讯室。在刑讯室里,我们看到了许多刑具,有刑架、老虎凳、手铐脚镣、烙铁、竹筷子竹签、狼牙棒等,这些都是当年用来残害革命志士的呀!我仿佛能听见“猩猩”们的吼叫,和皮鞭抽打在肉身上的声音;仿佛看见竹签钉进江姐的十指,烧红的烙铁烙在革命先烈的身上,冒出的青烟……革命者的惨叫似乎仍在回荡,让人不寒而栗啊!
我赶紧离开,来到内院,这是关押革命者的牢房。两间女牢,对面十六间是男牢,中间有个不算大的场地。1948年的元旦,这些所谓的“政治犯”们从各自的牢房走出来,就是在这块空地上载歌载舞的。
给学生上《狱中联欢》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告诉他们,这篇文章按表演节目的先后顺序来写,记述了四个节目,分别是唱歌――交换礼品――贴对联――表演节目,其中我重点讲述了贴对联。现在的门边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我真想把那“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窗外已是新春”、“歌乐山下悟道,渣滓洞中参禅”等对联给它们一一对应地贴上去。
我挨个牢房看过去,每个房间都注明了当时被关押的人以及他们的资料和事迹。在关押江姐的牢房里,我看到了她写的一封信,信的最后她引用了蔡梦蔚《黑牢诗篇》中的诗句――
难道可以把天上的飞鸟捉光么?
即使剪了翅膀,
鹰,你曾在哪一瞬忘记了飞翔?
……
可以使皮肉烧焦,
可以使筋骨折断,
铁的棍子,
木的杠子,
撬不开紧咬着的嘴唇。
那是千百个战士的安全线呵,
用刺刀来剖腹吧,
挖得出来的,
也只有又红又热的心肝!
已无需多言,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并不是悲观赴死,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们还能唱、还能跳,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们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那就是他们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
有人说:红色旅游区有什么好看的?没错,确实没什么好看的!都是程式化的东西,通过照片和实物为我们展现一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其间充斥了刑讯、谋害、暗杀甚至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让人不寒而栗……可是,红色景区并不是用来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的,它的存在是为了铭记!
国难当头时,总有一大批的仁人志士站出来,他们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子孙后代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坚强不屈,面对敌人时的凛然正气,以及面对死亡时的舍身成仁,难道不应该被铭记吗?历史没有忘记他们,我们也不应该忘记!
有人又要问了:我们过我们的生活不好吗?为什么要去记忆那些不愉快的、让人痛苦的事情呢?
一方面,我们不应该忘本,我们要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热血与生命换来的,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另一方面,我们要善于总结教训,不再重蹈历史的覆辙,这也是很重要的。
所以,红色旅游是旅游项目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们旅游途中不可绕过的“景点”。
我想,明年再给学生上《狱中联欢》这一课时,我会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