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半年 Cursor,我终于敢说:这才是 AI 编程工具该有的样子

第一次打开 Cursor 时,我对着屏幕发了三分钟呆。作为一个写了五年代码的老程序员,早就习惯了键盘敲到飞起的节奏,突然要对着编辑器 "说话",总觉得有点别扭。

半年后的今天,我的 VS Code 已经积了灰。这个看似只是加了 AI 功能的编辑器,悄悄改变了我写代码的方式,甚至连思考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了。

那些被 AI 拯救的加班夜

上个月做电商项目,临下班前产品突然说要加个分布式锁功能。要是搁以前,我至少得留到半夜:查 Redisson 文档、写工具类、测异常场景,一套流程下来少说三小时。

那天我对着 Cursor 敲了几行注释:

// 帮我写个分布式锁工具类

// 用 Redisson 实现,要有 tryLock、unlock 方法

// 记得处理自动续期和连接异常

回车的瞬间,代码就开始一行行往外冒。等我喝口水的功夫,一个带注释、带异常处理的完整工具类已经躺在编辑器里了。改了几个参数名,加了个日志输出,半小时搞定收工。

走出公司大楼时,晚风都是凉的。那是这个月第一次没在办公室看月亮。

这种被拯救的时刻不止一次。有次线上出 bug,定位到是循环逻辑效率太低,数据量大了就超时。我把代码选中,输了句 "优化这段循环的性能",Cursor 直接帮我改成了并行流处理,执行时间从 8 秒降到 1.2 秒。

原来 AI 不是来抢饭碗的,是来帮我们从重复劳动里解脱出来的。

从 "埋头写" 到 "先想清楚"

用 Cursor 最明显的变化,是我写代码前发呆的时间变多了。

以前拿到需求,脑子里有个大概就开始敲,边写边改,经常写到一半发现逻辑走不通,又回头重构。现在我会先对着空白文件写注释:这个接口要实现什么功能?有哪些参数?异常情况怎么处理?需要调用哪些服务?

这些注释就像给 AI 的剧本,写得越详细,生成的代码越合身。有次写用户登录接口,我把 "密码要加密存储"、"登录失败五次锁定账号" 这些细节都写进指令里,生成的代码直接通过了安全测试,连测试小哥都夸我这次考虑得特别全。

慢慢发现,这其实是逼着自己先把逻辑理顺。很多时候我们写不出好代码,不是技术不够,是没想清楚要做什么。Cursor 就像个严格的产品经理,逼着你把需求说明书先写明白。

那些好用到想安利的小技巧

用得多了,也摸出些独家用法。

1. 让 AI 当你的翻译官

碰到不熟悉的框架时,我会先让 Cursor 用 "人话" 翻译文档。比如学 DDD 的时候,那些 "聚合根"、"领域事件" 的概念看得头大,我就让它 "用通俗的话解释下聚合根和实体的区别",它举了个 "订单和订单项" 的例子,一下子就懂了。

2. 分阶段生成代码

复杂功能别指望一步到位。上次写支付流程,我先让它生成主流程,再单独处理退款逻辑,最后加日志和监控。就像搭积木一样,一块一块拼起来,比直接要个完整功能靠谱多了。

3. 把它当代码评审工具

写完代码别急着提交,让 Cursor 帮忙看看。输句 "检查这段代码有没有性能问题",它会帮你找出循环嵌套太深、对象没回收这些小毛病。我用这个方法,代码评审时被怼的次数少了一半。

4. 定制自己的代码风格

刚开始生成的代码总有些小习惯和我不一样,比如括号换行方式、变量命名风格。后来发现可以在设置里定义这些规则,现在生成的代码就像我自己敲出来的一样,连注释风格都一模一样。

最后想说的话

有人担心用多了 AI 会退化,其实不会。就像计算器没让我们忘记加减乘除,Cursor 也不会让我们忘记怎么写代码。它只是把我们从机械劳动里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去想 "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 "怎么做"。

这半年里,我用省下来的时间学了 K8s,看了本设计模式的书,甚至还陪女儿拼了个乐高城堡。这些以前总说没时间做的事,现在都慢慢捡起来了。

工具终究是服务人的。重要的不是我们用不用 AI,是能不能借着它的力,去做更有价值的事。

如果你也在用 Cursor,或者打算试试,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感受。说不定我们能一起发现更多好用的技巧呢。

#程序员日常 #编程工具 #AI 助手 #工作效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