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老公肚子饿,让我帮他煮份泡面作为宵夜,于是我精心的做了一份他爱吃的,加了很多海鲜配料的泡面,本想和往常一样,和他一起边吃边聊聊家常,没想到,他过来时,手里捧着刚刚组队完毕准备开始王者的手机,眼不离屏幕,偶尔英雄补血或者打野不需要双手操作时,才扒几口面,那一刻,我心里是特别失落的,我和老公说,这样吃宵夜一点灵魂都没有,我很不喜欢,老公看了下我似乎有些愧疚,但是又不愿意中途停止游戏,我便匆匆吃了几口,回房间休息了,虽然很不开心,毕竟是小事,也没想和老公因此去大吵一架。
老公身处互联网行业里,机不离手基本是常态,老一辈的人,像我爸妈、公公婆婆,自从换了智能手机后,更是如此,今天让你装一个头条极速版,边看新闻边赚钱,明天让你安装抖音快手极速版,边刷美国动乱视频边赚钱,一天大部分时间能带着老花镜在那专研学习打卡,小朋友更不用说了,逮着手机ipad就想玩吃鸡,习惯性的用玩手机ipad,作为达成约定的条件,哪怕和朋友闺蜜在一起,也是不由自主的在那面对面发朋友圈互赞互评互玩笑。
慢慢的,少了父子间一起去学校操场跑步玩沙子的画面,与老人家的见面嘘寒问暖变成了帮他们处理手机问题的时间,有时经常在想,手机的不断升级,科技的不断发展,真的是好事么?
不否认,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手机移动端功能的增强,确实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你可以足不出户的买到生鲜、水果、各种日用品等所有一切你线下商店可以买到的东西,你可以高效的在手机上进行办公交流,甚至现在都可以在家上网课学习。
商家企业对消费者心理的洞察力越来越强,各种平台、应用和游戏,能通过大数据算法不断的推送一些适合你,让你感兴趣的内容,从而不断的吸引你的注意力,让你有意识无意识的在手机上花的时间越来越多。试想一下,你一天刷朋友圈花了多少时间,看短视频花了多少时间,逛天猫淘宝看新闻花了多少时间?
与此同时,大量的碎片化信息和一些片面夸张的新闻报道,也不断的给人们带来焦虑和不安全感。
很多宝妈们看了不少亲子教育文章,但孩子们总是不按套路出牌,自责焦虑随着亲子矛盾不断上升。
很多老人家看了不少健康养生文章,结果是,这个菜不能吃,那个水果不敢吃,腿还没迈开,能吃的东西却越来越少。
很多上进年青人看了不少毒鸡汤,结果是,梦想很大,行动很远,永远都在盯着目标结果,而忘记了最美的风景其实一直在路上。
......
我也曾是如上所说的宝妈、上进年青人,把手机里各种碎片化的内容理解成阅读,花大量时间在各种同质化的文章内容里,以为是学习,没有独立去思考,只是不断的增加信息量,不断低水平的重复,最后导致自己看似很忙碌,很高效,实则真正碰到问题时,焦虑、迷茫也在不断的重复出现,而且不是越来越清晰,是越来越困惑。
后来,当我回顾完自己的时间都去哪了时,我开始有意识的放下手机,关闭了朋友圈(只有想记录点什么的时候才打开,而后简单的翻看下几个自己关心的好友近况,然后又关闭了),放弃了一些无效社交,多出的很多时间里,会计划着多陪孩子到户外走走,给自己挑几本近阶段想读的书,会开始系统性的去了解学习了解某一类知识,偶尔还会心血来潮和阿姨一起研究几道功夫菜,又或是等傍晚夕阳不那么强烈时,到江滨去跑跑步。
也正由于此,给自己多留一些和家人交流的时间,给自己多留一些和自然相处的时间,给自己多留一些跟自己对话的时间,与此同时,逐渐发现,自己更从容了,更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更喜欢现在的自己,温柔而又坚定的向前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