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大事:
(一)艾玛读者群特别优惠:
新增:3. 各国护照办理咨询费半价(Sherry 友情提供);
历史:2.美国游学夏令营享受内部价(Elaine 友情提供);1. 碧桂园房产享受内部价(Yiping友情提供)。
(二)每周主题讨论开始试运行:
每周二上午:讨论投资理财、财商教育和个人成长
每周五下午:讨论吃喝玩乐
(三)活动预告:
下周二上午10:30 “海外保险”专题讨论。
邀请嘉宾:韩赟、戴逸青
(四)艾玛分享(出自“复利人生”公众号):
“经常有人跟我说,“你为什么不买这个”,“你为什么不那样做”之类的话,我基本都不会回复。
因为决定要不要买卖的,应该是一整套的投资逻辑体系,包括看好的理由,投资的仓位,预期收益,能够承受的风险,愿意持有的时间,可以忍受的回撤等等。熟悉我的读者,都知道;不了解我的,也没必要说,更没时间一个个去解释。
作为个人投资者,优势就是不需要跟别人解释为什么,我只需要对自己负责。投资,也不是一个求认同感的游戏。”
二、今天主题----“量化对冲基金”
(一)题主:Tony(弘富集团执行董事)
昨天有人跟我谈到有关于量化对冲基金。
我印象里,大概是2000年到2005年左右,可能这类型的基金,表现实在是非常好,只要市场有交易,有波动,他就有办法赚钱,不管整个市场是多头或空头。但是后来,因为这类型的基金,它的操作方式,都是黑箱作业,完全不透明,在监管方面,比较不能够落实,甚至在2008年左右,有一档在台湾卖的非常好的德国基金,K1基金,居然,后来被查出部分资金被私人挪用,基金的相关负责人被德国警方给逮捕,随着基金进入清算……
在出事之前,那基金的净值走势图,实在是走得太完美了,每年保持在10%左右,远远的看去简直是一条直线,基本上没什么波动。看似太过完美的投资标的,很可能潜藏若干风险。
(二)李小鸟(遇见FM 博主)分享了香帅关于对冲基金和量化交易的课程
1. 对冲基金:
对冲(hedge):就是买入一个金融产品的同时,卖空另一个和它价格变动相连的产品,来规避风险。说白了,就是找到一个事物的反作用力,然后将这个事物的效用给抵消掉。
理论上,“对冲策略”是为了对冲和消除风险,但实际上因为对冲的策略,你是要运用很多金融衍生品,要运用卖空这些机制的。而用高杠杆来获取高收益,自然就会放大风险。
对冲基金是一种私募的证券投资基金,它因为受到的监管少,可以更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法操纵金融工具,达到对冲风险和放大收益的目的。
2. 量化交易:
量化交易,就挖掘海量数据,寻找规律,然后使用这个规律进行自动的计算和决策,获得高收益的投资模式;
投资银行曾投入大量资源,促进了量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很多投行内部就设有巨型的量化交易基金和部门;
量化交易有它适用的条件,它在规律稳定的时候可以获得很高的收益,但是如果规律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我们又没有能及时调整的话,可能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Hanson (香港弘富投资策略长)
不管是量化或对冲基金,都是要追求绝对报酬,但历史上证明,绝大多数量化和对冲基金都无法打败单纯做多的指数型基金。
以我所接触的全世界最大的对冲基金曼氏AHL基金为例,在04年时看过往20年的绩效表现,年化收益率高达20%以上,在08年的金融海啸期间,更创造21%的正收益。
可是在2011年却惨遭破产,因为他大量买进的欧债5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希腊)的主权债券,在欧债危机期间,信贷降级被迫追缴保证金,而导致破产。
其他号称有良好的交易策略或者计算机系统的对冲和量化基金,90%以上都是骗局,给投资人高于市场行情的收益,也就是以后金补前金的方式,达到他圈钱的目的,
我们都知道,越频繁交易,出错的可能性越大。近20年我接触不下于100支的对冲基金,大约有90%不出一年就跑路,另外9%大约两年内跑路,所以越是复杂的交易策略,隐含的问题越大。
基金经理人为了追求短期的绩效,通常会追逐热门的标的,而不考虑他的估值是否过高,深怕没买进的落后同业绩效,所以才会常常追涨杀跌。
(四)Tony(弘富集团执行董事):
量化基金,不难懂,对冲基金也没怎么样,只是说,理论上看起来都非常的高大上,想的艰深难懂的,最重要的是,这个基金里面的监管不能被落实,里面的底层架构底层资产是什么?是没对外揭露的这个,产生监管的漏洞最后出事情往往不是在交易策略本身,而是人谋不臧。
一些半桶水的所谓的专家,借由这种监管的漏洞来圈钱,这一开始就是恶意的做法,他拿到钱之后,具体里面的内容并不如同他所讲的那样子去做操作,因为其实这样的交易策略的执行,要耗费非常先进的计算机系统,也要有数学非常好,对证券市场很了解的相关人才,去建立那个交易模型,其实所花费的成本是很高的,不太容易的事情
(五)李小鸟(遇见FM 博主)分享了张潇雨的文章:
作为专业人士,获得市场平均回报可是不够的。他们一定要证明自己非常聪明、可以打败市场,这样大家才能心甘情愿地把钱交给他们来管理。
那么这时候,你猜这些专业人士会怎么办?是发愤图强努力提高投资水平么?那你可能把人性想简单了。这里面有相当多的一群人,去搞“伪基金”了,英文叫 Closet Index Fund,直接翻译就是“躲在柜子里的指数基金”。
什么是所谓的伪基金呢?伪基金,就是看上去好像是精心管理的基金,但实际上就是复制某个指数,自己再作一点小改动。
这样的好处就是,整只基金的表现会和市场平均回报差不多,算不上优秀但还过得去,运气好还能微微跑赢市场一点。但是,由于落后市场的人数太多,即使你和市场回报持平,那么从排名看也挺不错的了。
职业投资人不但要和市场比较,还要和自己的同行们比较。
个人投资者完全没有这种束缚。我们可以大大方方地使用就像指数基金、ETF 基金、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这些看起来既不高级,也不复杂的投资工具,来完成我们的投资目标。换个角度说,我们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我们优秀的投资能力,从而也避免了在舍近求远的过程中,因为追求一些复杂的手段和技巧导致额外亏损的可能性。
(六)戴逸青(香港保诚理财顾问):
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是不可能的铁三角。信息不对称,内幕消息那些肯定是有的,但局限于很小的圈子。有过硬的关系和手握大资金的somebody,玩的和nobody不是同一个游戏。以前在银行做面向散户和公司客户的股票外汇衍生产品,风险客户担大头,收益银行吃大头。越是复杂的产品越是多猫腻,需要频繁交易的,交易费用都能吃掉不少收益!那些看不太懂的东西,我是完全不敢信。可以少赚点,可以慢慢来,可别一朝醒来,本都没了!人到中年,大起大落得多,伤身体
(七)艾玛:
机构投资者为了追逐短期收益,忽略了企业的长期价值创造能力,造成了这些优质股的低估——这正是小散能找到的切入点。
(八)陈重:
诺奖得主也会掉进的坑,中国的量化交易之路更是漫漫其修远..标普500指数的汰换率还是蛮高的。对多数普通投资者来讲,分散性投资指数,确是更理性的选择。找一个对的指数,开始投资,比如标普500指数,就是最好的选择
(九)Hanson (香港弘富投资策略长)
没有一家企业是永远的赢家,标普500指数不断的进行优胜劣汰的淘汰赛,所以代表的是当时最有竞争力的500家企业。对于没有产业趋势及财务分析的投资人而言,标普500指数是最佳的选择。
(十)艾玛:
先立足赢,再想大赢。投资指数就是立足于赢。然后小幅去尝试其他投资策略,积累经验,慢慢寻找大赢之路。
(十一)周平
关键是,不管机构的基金经理还是个人,都有一个自我认知的盲区,或是说进入投资市场都有一个自信,以为自己是归属于超越多数人的1%之一,不肯承认自己是属于99%之一,这是绝大多数机构和个人投资选择时,其评估决策及执行的最大陷阱,而且是隐藏、低估、遗忘在自己未来盈利欲望的海洋里,或是说真实的自己,暂时被自己大脑忽略不计扔在角落里,只有在结果揭晓的复盘时刻,因为金钱数字亏损,伤得肉疼到心痛,才能让大家更真实认知自己的能力,只是代价已经支付。如果你能先克服这个问题,其实你就已经超越了投资群体的多数人。
所谓先立足少亏或不亏,才有未来持续盈余的可能,或是说先准备支付自己能承受的小代价,在投资实际体验中快速学习成长,可能才是普通人的第一步
只是国人的单一洗脑,从工作到生活层面,也让众多进入投资的50-60后,带着几十年工作和生活的思维逻辑惯性,成为典型的韭菜,因为有稳定的退休金或薪资收入,也成为A股韭菜源源不断的保证金。幸运的,就是老人把资产早早交给像@成都~职业耍家~张美奈 这样的80后,进行资产配置,让前半生积累的财富,保值增值,但更多的80-90后,因各种原因,无法说服已经积累财富的老人信任自己,这是国内两代人之间的思维惯性和认知的冲突。就像国人我们眼看自己的父母(30-40后),把退休金用在买那些无效的保健品,却一时难于有效规劝引导,常常因此彼此闹得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