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活着,活着有什么意义。怎样才能活的快乐幸福。当一个人濒临死亡的时候,其他人总会感慨,人真是瞎活一辈子,到头来都是赤条条的走。
前几天朋友圈好像有一个视频,关于一个教授的演讲,主题是什么样的人最容易幸福。我没看这个视频,看评论好像是说人际关系好的人比较容易幸福。
结合我看的很多书,修的很多心,我觉得人活着都是在刷存在感。活着和死亡的区别是什么,不就是活着你感觉到你存在,死亡已经没有感觉了吗。
而存在感可以来源于不同的方式。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向外求,一类是向内求。
关系是很重要的一种向外求的方式。所以,大多数人都活在关系中,离不开关系。即使这关系带给自己很多烦恼和痛苦,也还是离不开。关系修的好的人,自然幸福指数高,关系修的不好的人,烦恼指数高。可如果没有了关系,那生存指数就很低了。
想到大姨。她在众人眼中一直是非常坚强乐观有气质的老太太。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迅速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她爱好很广,喜欢的事情就会特别认真的去做。一个人住在老年公寓的时候,她也能很快融入群体,每天走秀跳舞打拳,生活安排的有滋有味。一直身体硬朗的她,结果却被疾病迅速地夺去了生命。看似疾病的力量太强大。可细究下,我能感觉到大姨和姨夫分开后,那种失去了亲密关系陪伴的孤独寂寞带给她很多外人看不到的郁闷,而郁闷的情绪是致病的主要因素。表面上看大姨是个很独立的人,可内心深处她还是需要亲密关系来刷存在。很多人都是这样的。
我的父母,一辈子吵吵闹闹,似乎从没有互相看对眼过。在他们身上我从来没看到过爱情的样子,甚至连彼此尊重和欣赏都看不到,只是相互指责埋怨。可就这样,到现在,他们已成了彼此存在的证明,谁也离不开谁。
我自己现在最亲密的关系就是和女儿的关系。所以我的存在感来自女儿。虽然这段关系中我失去了很多自由,或者说我心甘情愿放弃了很多自己的时间,但得到的更多。但我也明白,我对她来说,这种关系会逐渐淡出,她需要建立新的关系。不是说了吗,母爱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我不会赖着不退的,我一直有着清楚的自知。等到那一天,可能我会很难适应。到那个时候我的存在感该如何来证明呢。
除了关系,就没有别的方式刷存在了吗?我认为不是的。
向外求的第二种方式是对使命的追求。
有使命感的人不会介意孤独寂寞,因为他的灵魂已被使命占据。在追求使命的道路上他不会孤独。
记得参观重庆渣滓洞的时候,看那些英雄的照片,他们的容颜中都充满了信仰的神采。是对信仰和使命的追求,让他们能忍辱负重,忍受严刑拷打,面对死忙大义凌然。那时候的革命战士都是有使命加身的人,其他的都不重要了,他们可以不要家庭,不要孩子,什么都没有。他们可以笑着面对死亡。
再往前追溯,我记得看大秦帝国的时候,对商鞅,他的变法是功是罪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呕心沥血的去做一件事。这点可能小说描写有些言过其实,但在小说中,他们这一类人可以为了自己心中认定的使命殚精竭虑,废寝忘食,数夜不眠不休。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千年,那都是后来人的事了,对于他们的当下,那是使命追寻的每一天,是他们存在的每一天每一刻。
我们都出生在和平年代,老一辈的信仰在我们心中已找不到位置。我们失去了那种使命感。我们需要寻找自己新的使命。可生活太安逸,物质太丰富,信息刺激太多太杂,我们变成了没有信仰的一代。好逸恶劳,好吃懒做,闲暇时围观围观明星八卦,手指划拉划拉,一天就过去了。
我们找不到使命了,人就特别容易空虚。空虚了,就容易把存在感都压在关系上。于是,父母为了孩子的作业可以心梗,群众为了一明星的私生活可以喋喋不休。公益广告放着,妈妈的幸福来自孩子的长大懂事,妈妈的不幸来自孩子常年不回家。
当关系成了唯一存在感证明,人也容易被关系控制。我们都注意到,你越是关注什么,它就越容易出问题。你很努力的建立和维护关系,却往往太用力,怎么也搞不好。在痛苦的关系中,你抑郁,离开了关系,你也抑郁。
修关系其实也是修自己。很多个人成长的书、对待孩子的书,其实都是修关系的书。当然,看书不用等于没看。但看书总比不看书强,起码你不会把问题都放在对方身上,你会从自身内在去看去检视。建议希望改善自身关系的人有时间都看看书,少刷刷朋友圈,那些碎片化的鸡汤文作用太小。
除了向外求,更高一个层次的存在感来自向内求。向内求是自己内心的丰盈,不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比如癖好。
用“癖好”这两个字比爱好更深一层。爱好可以有很多,但普通的爱好可能还不能让人全情投入,是可以随时停下来的。而癖好是全情投入,无法停下来的。有点类似“瘾”。但我们经常用“瘾”来形容不好的事情,我说的癖好应该不包括那些损人不利己的“瘾”。
在林曦的公众号看到一段话: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交,以其无深情也。癖好即是深情,是我们对一些物、一些人、一些感受以及所处的时间和空间的认真和投入。我觉得对人来讲应该是对某一种群体,而不是某一个人,否则这个癖好就变成了关系的经营,必须依赖他人,还是向外求。
癖好应该是当你投入的做一件事情,时间和空间就不存在了,只剩下你和你所做的事情。这个时候当然不需要别人来证明你的存在,因为你做的事情已经给了你这种感觉。
记得看许渊冲老人的采访,你都能被他对翻译的那种深情所感染。90多岁的老人依然活力四射,那是癖好带来的激情。这种时候他一定不会像有的老人一样,失去老伴就走不出来了,他有他的心灵寄托,那就是他的癖好。有癖好的人就是有心灵寄托的人,他的快乐和幸福不会建立在外。古往今来,这样的人很多。他们可能因为太过专注于自己的癖好,失去了旁人拥有的其他。财富权利名声、朋友亲人,这些可能都没有,但不影响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深情的活着。
还有一种向内求的方式,就是佛家、道家、心理学家等讲述的静修,修当下,观自在之类的方式。头脑放下一切,从观察自己的呼吸开始,体验当下自己的身心感受。通过体验每一个当下,接纳每一个当下,感受到平静的喜悦。做真实的自己,和自己在一起。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允许每一种情绪的自然流动。可能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觉”和“真”。如果能做到,也许就会成在世佛,时刻沐浴在生命的祥和喜悦中。
我觉得在奥南朵脸上就能看到这种喜悦的表情,而在许晴身上,也能感受到这种出尘的美与笑。
说了这么多,对于那种所谓的成功,获得多少奖项,考了多少证书,赚了多少钱,去过多少地方,体验过多少常人没有过的体验。。。我觉得这些事情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是为了通过这些事情获得别人的认可,来证明自己,就有些问题。因为当证明过后,还是会进入空虚,只好为自己设立一个又一个新的奋斗目标,而一旦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就会很有挫败感,无价值感。这些不应该成为生命的意义。
总结一下,我希望自己的女儿能有所癖好,这样她就不会活在别人的评价中,不会受外界的影响而喜怒忧乐。我希望自己能通过观自在而拥有喜悦的容颜和灵魂。也希望自己修心养性后能拥有自在的人际关系。使命和癖好,感觉离我比较远。
这篇文章到底要说什么呢,呵呵,其实每一篇文字都是对我思绪的梳理,对其他人未必有参考价值。也许未来的某一天,可以更清晰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