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在密谋什么惊喜,从粽叶中挣脱出来的每一粒糯米,竟开始在空气里散播思念的讯息。”
看到上面这段话的时候,我忍不住咽了下口水。
每一个节日,都有对应的吃的。
小时候觉得,这是过节的最大意义了。
你看,元宵节吃汤圆,清明节吃青团,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可不都是吃的嘛。
妈妈刚煮好粽子的时候,热气腾腾的糯米挤着包裹在其中的鲜肉,吵吵嚷嚷挥舞着粽叶朝我招手说,“选我”,厨房就是我心中的人间仙境好吗!
吃一次粽子,回味一整年。
嘴上没擦干净的油都是在向别的孩子炫耀,我今天吃粽子了。
后来的我,没吃上家里的粽子。
每一个节日,都成了出去聚餐的理由。
端午节的时候,星巴克出了星冰粽,不吃不是中国人!
情人节的时候,所有的饭店下单送玫瑰花,单身狗必须要去求安慰!
圣诞节的时候,不进一家圣诞风格的餐厅吃饭都没资格发朋友圈!
我们还是那个充满仪式感的孩子,坚持着所有的节日都是为吃而诞生的。
但是这是过节吗?
我不是很确定,毕竟我也仪式感满满地出去吃了一顿。
只是以这样的方式满足我过节的仪式感,心里总是空落落的。
那个吃完粽子故意不擦干净嘴的孩子,一直都没跑掉。
她就是现在的我,为自己计划的所有事情忙碌,节日放假把回家一推再推,找其他便捷快速的方式草草填补节日的仪式感的我。
提醒你在特定的时间做特定的事,这才是每一个节日设定的意义啊。
端午节的三天假期,一定不是给你去路边买个粽子发个朋友圈用的。
每到一个节日,我心里的那个孩子就跳出来。
数落我一个个拿外卖填塞自己的日子,喝奶茶喝饱自己的日子,喝胖了还节食不吃晚饭的日子。拽着加班的我哭着喊着要过一个吃完粽子不想擦干净嘴的端午节。
所有的节日,不就是让你回家吃妈妈做的饭用的吗?
端午节前两天,我妈问我要不要回家。
还给我发了一张不能发朋友圈的照片。
什么概念呢?
对焦在篮子的手柄上,还开了闪光灯,墨绿色的粽子成了背景里黑漆漆的一团。
但是那一瞬间,就是没有由来地想回家。
世界上没有妈妈不会做的菜,
你又何必在外面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