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的几个台阶:从一手二牍,到《红楼梦》的系统架构

【红楼日月:连载231】

(接上文,《红楼梦》曲终结局)

后记:

                            读《红楼梦》的几个台阶

第一个台阶:

《红楼梦》这本书一手二牍、一喉两歌。

什么是“两歌”?就像听人唱歌,一嗓子唱出了两首歌,第一首歌是《黄土高坡》,第二首歌是《我的祖国》,谁听到过?《红楼梦》做到了。古今中外,还有哪本书写出了第二牍、第二歌?这才是《红楼梦》这本书真正厉害之处!一手二牍,就是一手写出了两本书,第二牍写的是什么?九成读者看到的都只是第一牍的表面故事,王熙凤是个美女,贾府(假府)的儿媳。在第二牍,却是骷髅,美女是假,贾府是假,骷髅才是真身,是红楼作者“真事隐去”的故事。

“假语村言”、“真事隐去”是第一回明确指出的,“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故曰“贾雨村”云云,在开篇就特意给读者交待过。

《石头记》有多个书名,“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真人送给贾瑞的镜子,“镜把上面錾着‘风月宝鉴’四字(脂批:【明点】)”,您认为是无意义的巧合,还是作者的有意设计?

真人还千叮咛万嘱咐:

“千万不可照正面(侧批:【谁人识得此句】下面脂批:【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只照他的背面(脂批:【记之】)!要紧,要紧!”

贾瑞拿起“风月鉴”来,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脂批:【所谓“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是也,作者好苦心思】),唬得贾瑞连忙掩了,骂:“道士混帐,如何吓我!我到再照照正面是什么?”想着,又将正面一照,只见凤姐站在里面招手叫他。

真人让读者看正面美女?还是看背面骷髅?

真人送来的,只是“风月宝鉴”的镜子?跟《风月宝鉴》这本书没关系吗?

脂批:【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

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作者好苦心思!

这些庚辰本的脂批,引导还不够明显吗?《风月宝鉴》这本书,作者要读者看第一牍的正面美女?还是看第二牍的反面骷髅?

如果您一直看的是印刷版的“校对”后的《红楼梦》,而不是抄本原文,那么您读的本身就是“假的”《红楼梦》,至少您自己应知道这一点。如果想要看第二牍,至少要看抄本(建议看庚辰本,并对照甲戌本、己卯本一起看),才能看到各种提醒第二牍的信息。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伟大在第二牍隐写了另一个故事!如果不理解这一点,那么,您对《红楼梦》的伟大,一无所知。(申公豹 VS 李靖:你对修仙,一无所知!)

第二个台阶:

宝玉是玉玺。

蔡元培校长在百年前早已指出过,只是后来胡适先生的曹家论成了主流,蔡校长的观点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深入研究。尤其是在大众读者中,直接被忽略了,导致绝大多数读者都不知道“宝玉是玉玺”。

准确地说,书中的“通灵宝玉”是传国玉玺。

通灵宝玉上,是用“篆文”镌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秦传国玉玺,是李斯所刻的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看反面,“仙寿恒昌”的“篆文”,几乎指明了这“玉”是玉玺。

秦朝始有皇帝之名,李斯刻文的玉玺成为皇帝专用名,玺印区分,皇帝用的称“玺”,臣民用的叫“印”。皇帝、玉玺之名,一直沿用。

武则天称帝后,改“玺”为“宝”,此后各朝都称宝,宝玺制度,直至明清。所以“宝”就是“玺”——“宝玉”就是“玉玺”!

所以,在宝玉出场前,林黛玉特意来到“荣禧堂”,看到匾上的“万几宸翰之”。特意提醒读者:“宝”字何意?宝玉之“宝”呢?

贾宝玉是玉玺的拟人化,是皇权、江山的象征。争皇权夺江山,在《红楼梦》中是跟贾宝玉结婚、云雨、谈情说爱,这才是《红楼梦》的风格,而不是直接写战争、屠城、血流成河。换言之,第一牍写的谈情说爱、家长里短,在第二牍却隐写了争夺江山、亡国血泪。

而且,在第八回薛宝钗将“玉”托在掌上的时候,作者特意写了“白骨如山忘姓氏”。仅从第一牍看,怎么都是不通的,言情小说,三角恋情,薛宝钗即便抢了这“玉”,怎么就“白骨如山”了?怎么还“忘姓氏”了?“白骨如山”是一个非常恐怖的场景,人间炼狱,只有看到第二牍争夺江山的历史、人物(即骷髅),才能解答。

书中一直强调是一个“末世”,在作者写书的时代之前,唐寅、仇十洲等书中人物之后,只有一个“末世”:明末清初。所以放在明末这个“末世”背景下,才能理解第二牍的“白骨如山”、绛珠血泪。

第三个台阶: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红楼梦》曲:“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典出明初高启的梅花诗名句:“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文学作品中用典的意义,对读红楼的人来说,不必再强调其重要性和言外之意,不了解典故,无以读红楼。

“山中高士晶莹雪”是个典型的射覆,目标:“雪满山中高士卧”的“满”。

宝钗为什么姓薛?“丰年好大雪”,“雪满山中高士卧”的雪满

黛玉为什么姓林?这个“世外仙姝寂寞林”原是“林下美人”,前面是“月明”,对仗字正是“雪满”。

雪满、月明这两句明朝诗句,直接决定了《红楼梦》两个女主角的姓,其对《红楼梦》这本书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

“满”、“明”才是《红楼梦》中用此典故的重点,“山中高士”、“林下美人”只是代表。

薛宝钗之“满”、林黛玉之“明”,便是隐写的第二牍,《红楼梦》在引用原诗时有意“真事隐”了。薛宝钗是“满”的代表人物,林黛玉是“明”的代表人物。满对明,雪对月,雪成为“满”的标识,月成为“明”的标识。在第二牍的满、明不能直接写的情况下,雪、月就成为满、明双方的代表,充当了第一牍“假语村言”的描写对象。

比如:丰年好大雪,金簪雪里埋,茶品梅花雪,芦雪广联诗等。

又如:黛玉的月洞窗,风月宝鉴,风月故事,座上珠玑昭日月

日月,不就是“明”吗?假府正堂,座上昭显的是什么?朱明!

第四个台阶:

日暖玉生烟:月明朱有泪!

陆游的名句“花气袭人知骤暖”,为什么写错?而且不止一次写错?是抄书人错抄为“昼暖”了?而且两次都错抄为同一个错字了?甲戌本、庚辰本的不同抄书者,不约而同都错抄为同一个错字?

有没有可能原著就有意错写为“昼暖”?日暖。

19回宝玉对花袭人说化成烟,回目提醒“花解语”、“玉生香”,很容易看出“玉生烟”。“花解语”提示花袭人可解语:

“花气袭人知昼暖”:花袭人知“昼暖”,日暖。

正是:日暖玉生烟。(典故是李义山的《锦瑟》)

上句呢?月明珠有泪:明朱有泪!

看到“月明珠有泪”,就看出了作者的一把辛酸泪:明朱泪!

《红楼梦》中,大量用射覆手法。在宝玉生日,专门提醒过读者。

作者在回目“玉生香”前特意用“日”字,并提示“花解语”,多次把花袭人的“知昼暖”故意写错,让读者看出“日暖玉生烟”。覆“日暖玉生烟”,射“月明珠有泪”,让读者看到第二牍:明朱泪!

看第一牍,是宝玉和丫环良宵说情话,宝玉和黛玉静日讲笑话;第二牍却隐写的是明朱泪,亡国血泪:“玉”(玉玺)被耗子偷了。

作者写的是玉化烟吗?讲笑话吗?是泪笔,用笑写哭,以假作真,“假作真时真亦假”。第一牍是假府假语,第二牍隐写的才是真事、历史,不是满清粉饰过的历史,而是“白骨如山忘姓氏”的血泪史。

第五个台阶:

耗子偷玉,李纨盗香。

宝玉和黛玉特意给读者讲的“耗子偷香玉”笑话,表面看,是宝玉骂黛玉是小耗子。但黛玉一直说是“故典”,而且此处重复了六次“故典”,重复就是强调,六次重复是绝对的强调。

细看宝玉讲的笑话,偷“香玉”的是小耗子、假小姐,而林小姐是“真正香玉”,显然不是变出来的假小姐,更不是来偷香玉的耗子。

从反面看,这个逻辑很清楚:小耗子是来偷“香玉”的,而林黛玉是“真正香玉”,所以林黛玉是失主,林黛玉的“玉”(宝玉、玉玺)被耗子精偷了。林黛玉的“玉”,便是给读者讲此“故典”的宝玉,宝玉这个玉玺,本是黛玉的,所以在三生石畔,原有木石前盟。盟,明也,木石前盟:木石前明。为什么说是“前明”?因为玉被偷了,朱明亡了。所以宝玉的亲哥珠(谐音:朱)开始时就亡了:朱亡了。

然后薛宝钗来接茬,宝钗说的“故典”,是“绿玉”改“绿蠟”,“玉”被“虫鼠”取代了,在读者众目睽睽之下被偷了。

下回“耗子精宝钗撞来”,还指出一对偷玉的耗子:袭人、麝月。然后“正言谈妬意”,用18个“顽”,提醒李纨的“纨”,“嫂子顽”、“那个顽”,明显向读者指出:“嫂子纨”!这一整回,作者都在反面给读者指出“偷玉的耗子”。

李纨判词中的“空相妬”,空相是假相,“妬”是女得石,不是表面的妒妇之意。耗子偷玉变的假小姐,正是假相,此女得石,偷玉玺成功的“假小姐”是李纨,“极小极弱”的耗子是贾兰。

书中谈“妬”,还有一处是“作笑谈”:王一贴说的“妬病方子”、“疗妬汤”,反面是治“妬”的“方子”,可作为验证。妬,贴的好么?只“一贴”,百病皆除!女石“一贴”,正是“妬”字:女得石。

所以看第二牍,须用读第二牍的方法。如按读第一牍表面文字的方法,永远只能看到正面的美女、妒妇,看不到第二牍

李纨、贾兰住在哪里?“盗香村”:作者几乎给读者指明了。

黛玉葬花(华)前,贾兰逐鹿,“逐鹿”在汉语中有特殊含义:争夺天下。所以宝玉奚落“把牙栽了”,是无齿,骂无耻。

在《红楼日月》第四章“李纨盗香”,有几十个证据的详细论证;在第十二章“曲演红楼”中,对全部判词图谶曲都做了详细解读。

宝玉、黛玉说的“故典”,是骂耗子偷玉!骂耗子巧偷朱明江山!

故典:是过去的、大家都知道的事。明朝江山被巧偷,确是故典。

最后巧偷得到明朝江山的,既不是老耗子努尔哈赤,也不是宝钗皇太极,而是顺治、孝庄母子,完全符合历史——顺治、孝庄这对儿明末清初最著名的孤儿寡母,便是假府中的孤儿寡母:李纨、贾兰

书中把李纨、贾兰这对儿孤儿寡母,嫁接在亡“珠”(朱)之处,是非常巧妙的设计,最终继承贾珠、得到贾府遗产的,正是贾兰顺治。不但第一牍的正面情节合情合理,而且第二牍的反面故事符合历史。

第六个台阶:

龙蛇争玉。

为什么贾母命画大观园图?还亲自催画的结果?读者可过滤出书中所有的位置、路线信息,根据原文描述,画出大观园图:

( 大观园图:惊现龙蛇 )

大观园图惊现龙蛇:

一条四百米长的大鱼,跃出了水面,鱼头便是大门口的屏障山,正要跃过大门。中国人都知道“鲤鱼跃龙门”的神话,过而为

一条四百米长的大蛇,从蘅芜苑到怡红院北边的山顶,便是大主山的山顶之路。白石甬道,极平稳的宽路,可供一群人簇拥着行走。本应画为白色,但背景是白色,故用显眼的金色表示。

大蛇似与鱼斗,在争鱼头下挂的一颗玉。

为什么红楼作者从不说每个地点的具体方位,甚至连方向都不说,却给了读者足够的线索能够按图索骥?因为不能说!大观园中暗藏龙蛇、龙蛇争玉,是此书所隐真事,不能明着写,逃不过满清文字狱。红楼作者只能让读者自己画图来看,一窥惊天之秘,双方心照不宣。

看画出的大观园图,会发现两组共性:

一是黛玉和三春都位于鱼身,以黛玉为首。

二是宝钗和李纨,都处于大主山怀抱之中。

谁是龙?谁是蛇?显而易见。龙蛇争的,正是宝玉:玉玺。

红楼作者苦口婆心地一直告诉读者龙蛇。从一九顽童闹学堂时,就在说“就有龙蛇混杂,下流人物在内”,一直到九九还在说:

“《画记》上云张僧繇画一乘人的故事”,搬出中国画龙最厉害的人“张僧繇”,提醒读者“画龙点睛”。而且用明显的错误提醒读者:一乘寺,庚辰本错写为“一乘人”,是故意写错,强调此“人”,张僧繇。而《画记》整本书上,并未记录任何一乘寺、一乘人的故事!在“张僧繇”栏,只有一个故事:“画龙点睛”。

“张僧繇画一乘寺”,是用“凸凹法”,所以一乘寺又名凹凸寺。黛玉、湘云为什么在水池边论“凸凹”?而且“凸凹”作为此回回目的第一字,为什么?是作者搬出张僧繇,用凸凹法,画鱼,即画龙:池沿一凸一凹,再加个菱角尾巴,便画出了大鱼,跃出水面的形状。我们也就知道了,处于鱼尾的紫菱洲,为何用“菱”字命名,是强调菱角形的水洲。

黛玉葬花,第二牍是葬华,古花、华同字。葬花日期非常明确:四月二十六日,是多铎屠扬州的第一天,所以黛玉哭“花落,人亡,两不知!”读者可知?所以宝玉说了个奇怪药方“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骂“胎儿龟蛋”!多铎满语正是“胎儿”,骂的正是多铎这个王八蛋!屠扬州,几十万人命!

扬州屠城四月二十六日五月初一,所以书中五月初一,贾母亲自带着全贾府的人去干什么?打醮!禳灾,祈祷消灾免难。

神前点了戏,头一本《白蛇记》。贾母问:“《白蛇记》是什么故事?”贾珍道:“是汉高祖斩蛇方起首的故事。”贾珍说的明显不对,这是史记《高祖本纪》中大蛇当径,高祖拔剑斩蛇,根本不是《白蛇记》。《白蛇记》是什么故事?是蛇精吃人害人的故事。

第二本《满床笏》,演郭子仪平定胡人安史之乱。《红楼梦》中的金国满清,不正是胡人的“安史之乱”吗?所以宝玉把宝钗比杨妃。

贾珍说第三本是《南柯梦》,贾母听了,便不言语。为什么?看第二牍:《南柯梦》发生的地点是哪里?“广陵”,正是“扬州”!

这些在长安昭阳王原创的《红楼日月》第五章“龙蛇争玉”中,有几十个证据的详细论证,可供参考。

第七个台阶:

《红楼梦》的系统架构。

先看贾府中的人物架构:

(贾府人物架构图)

宁荣是一家,朱明皇家,女人是皇帝,男人是宗室。儿媳妇们是皇帝,小姐们是皇帝,贾府的男人们反倒不是皇帝,而是朱明宗室。

一家分两府,明末皇帝才好安排。把好道的嘉靖和淫丧的隆庆、泰昌放在宁国府,万事不理的万历和朱由校、朱由检放在荣国府。

嘉靖之后,因景王那支没了,所以是从贾母万历的角度,分为万历的亲兄弟和儿子们:

宁国府的特点是淫,所以把潞王这一支,奢侈荒淫,分到宁府,淫是其共同特色,便是贾珍、贾蓉。

万历帝其余四个儿子不宜再分四家。还是按一家分两府的手法,在荣府中,一分为二,把万历最宠爱的福王朱常洵,单门另院分出去,便是贾赦。其余的瑞王、惠王、桂王,正好在每家分了一个。

朱由校、朱由检这一支,在开篇王夫人朱由校当政时期,是皇家正宗,朱明正支。其他分出去的福王、潞王支系,都属旁支

王夫人朱由校的配偶,用正支的“正”,文字辈,便组成“政”,因此贾政不是历史人物。王夫人的儿子,也都不是历史人物,贾珠指出“朱”,宝玉代表“玉玺”。皇家正支的男人,都不是人,才自洽。

《红楼梦》不是影射故事,不是一一对应。父子不一定还是父子,夫妻也不见得还是夫妻,正面的夫妻关系,在反面可能是敌人、兄弟、甚至父子。影射故事会被人一眼看出,逃不过满清的文字狱。

参考明末六代人物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嘉靖后代,朱明宗室,一个不落,都在贾府!而且设计非常巧妙合理。这说明什么?说明红楼作者在构思贾府人物关系时,是对照嘉靖后代的皇家族谱设计的!

薛家是满清,来抢假府的宝玉,所以来了就不走,而且住在东北。满清的前身是金国,所以薛宝钗的特征是“金”:金项圈,金玉良姻。薛家是什么亲戚?姨:夷!加个女旁,变身女人,来到假府,就成了这种亲戚。书中五百多个“姨”字时刻在提醒读者:薛家是化作女人的“夷”!薛家一出场就抢人、打死人,“葫芦案”反面看是胡虏案

刘姥姥李自成、乌进孝张献忠,都是“庄家人”,特征很明显,第二牍是农民军,所以平时不在假府皇宫。所以刘姥姥说村庄上的人“平了庙”,宝玉说“平了庙,罪过不小!”字有多义:朝廷。所以刘姥姥说茗玉十七岁死了。所以刘姥姥闯进怡红院,睡到宝玉床上!

按照此“假”府人物架构,再看“金陵十二钗”:

正册:皇帝、皇子等有皇权资格的人物。上等。

副册:香菱,是长平公主这等皇家人物。中等。

又副册:晴雯、袭人等丫嬛,文武重臣。下等。

所以,《红楼梦》中虽然人物众多,但人物架构非常清楚,而且符合系统性、自洽性。比如妙玉,虽然是个配角,但因是崇祯皇子,所以一定位于正册;再如袁崇焕,如果出现在书中,只能位于又副册。

《红楼梦》中每个角色的特征,都与第二牍的历史人物高度吻合。比如:贾敬好道服丹,一看就是嘉靖;惜春礼佛,是明显的惠王特征;邢夫人贪财的特点,正是瑞王朱常浩;李纨、贾兰的孤儿寡母特征。


《红楼梦》的系统架构:

贾府里都是朱明的皇帝宗室,文臣武将。儿媳是皇帝,女儿是皇帝,男人是宗室,丫环下人是文武重臣。王夫人这支是朱明皇家正支,家里住了一屋子皇帝,包括南明皇帝;儿子贾珠、宝玉是朱、玉玺。

雪满山中高士卧”的薛宝钗家,是满清,来争假府的“宝玉”。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等隐写了刘姥姥李自成破京,京城遇劫。

《红楼梦》讲的就是宝玉的姊妹们如何丢了宝玉这个玉玺、江山的故事。第二牍隐写了清争明玉、胡虏入侵、家亡国破的亡国血泪!

此书主旨明确,架构清楚完整,前后一贯一致,完全符合历史。

这个解读模型,整体架构是系统的、自洽的,即便八十回未完,但这个系统架构是完善的,一贯一致,没有矛盾。


站在这七个台阶上,面对《红楼梦》这个万紫千红的瑰丽花园,才能够尽情欣赏。从第一牍的表面文字,看到第二牍的历史、血泪,咀嚼表面文字背面“真事隐去”的那段血泪史、亡国恨,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

声明:

有多个朋友曾问我,对“鬼本”及其拥趸的观点“元春-袁崇焕、香菱-朱由榔、李纨-李自成、刘姥姥-孝庄”等怎么看,我只回复:鬼本,假货!主要是对造假的卑鄙、无耻深恶痛绝。别的不说,元春是袁崇焕,臣子怎么入了正册?还是王夫人所生?明显不符合系统性;香菱是朱由榔,皇帝怎么到副册去了?不能自洽!再如“盗香村”的李纨、贾兰,这么明显的孤儿寡母孝庄、顺治,都没认出,第五个台阶都没上来,不足论。所以对“鬼本”的造假者和拥趸:不理,无视!因其造假、卖假的卑鄙、龌龊之心,不足与高士谈论。

-

说明: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文,全面修订后的定本改名为《红楼日月》,以示区别于旧文,特此说明。

《红楼日月》对原稿做了全面、完整的修订,增删七万余字,形成的定稿,也已在多个平台发表,都可在网上免费查看。

-

完,连载【红楼日月】

(点击最上方的头像或账号名,进入连载目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