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速度是人类内心与生俱来的渴望,当人们不再满足于奔跑所能达到的极限时,交通工具便出现了。自行车让人在快速前进时能与大自然充分接触,但却没有多快的速度;汽车能让人飞速的移动,却要被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之内,唯有摩托车,能让人在享受速度带来的快感时,还能充分地接触大自然。
人们总是喜欢叫摩托车“肉包铁”,因为骑上摩托同时也是骑上了死亡边缘,但仍有无数的人毫不后悔的骑上这些铁马。我从小以来对摩托车的印象就是装酷,觉得那是不良社会青年为了撩妹才会骑的无聊工具,但当我骑上摩托车后,那感觉实在太棒了,开车什么的跟这比起来简直是太娘炮了。这正是摩托车的迷人之处,当你跨上这个大家伙,左手离合握了又松,脚下的档位一个个变换,右手转动油门,轰鸣声中你已经早就离开了出发时的位置,你会感受到呼啸而过的风声,你会看到路边的人群离你而去,心跳越来越快,右手却始终舍不得松开油门,你想大喊大叫,放声大笑,因为在此时,这世界就是一条宽阔的公路,你需要做的就是一直向前不要回头。除了满足追逐速度的欲望,摩托车还教会了人如何去思考问题。前面说过,摩托车与汽车的不同就在于它能让人在追逐速度的同时充分的与大自然拥抱,人是感性的动物,当你骑着摩托车,走在无尽的公路上,迎面而来的是自然的抚摸,每个人都会情不自禁的去思考问题。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禅与摩托车维修的艺术》这本书,这书记录的便是作者罗伯特.伯格西与儿子克里斯还有另外一对夫妇骑着摩托车游历美国西部的过程,三个成年人和一个男孩在尘土飞扬、燠热难耐的中西部平原上奔驰,旅程中还夹杂了不少争吵,在这漫长的旅程和许多的对话中,作者思考了很多哲学方面的问题。而还有一个人,则是在摩托车骑行之旅中彻底的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那就是被我国摇滚圈人士所广泛崇拜的革命导师——切.格瓦拉。
电影《摩托日记》讲述的就是格瓦拉在还没有成为革命导师之前的一场旅程。1951年12月29日,还是医学院学生的格瓦拉与好友格拉纳多骑着一辆破旧的诺顿摩托车开始了他们的南美之旅,他们计划骑着这个又破有漏油的老旧摩托车沿着安第斯山脉穿越整个南美洲,这次旅行在刚开始时就差点结束,因为格拉纳多一起步就险些撞上一步迎面而来的公交车。在超过一万三千公里的旅程中,他们骑着这辆摩托车在山路上摔过,在小溪旁摔过,在雪地里摔过,身体上的痛苦却让他们的精神更加坚强,在摩托上,他们走过了秘鲁、智利、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地,看到了一个神秘而又美丽的拉美大地,看到了那些令人称奇的自然风光,也看到了在这片大地上受苦受难的最底层的人民,坐在摩托车的后座上,格瓦拉的内心开始不停的思考,思考着经济进步、人民生活、社会文明这些问题。那辆老旧的摩托车在带着格瓦拉见识到这个与书本里不一样的南美洲后便去了天堂,留下格瓦拉和格拉纳多,让他们在徒步旅行中去想明白剩下的事情。终于,在麻风病村度过了自己24岁生日后,格瓦拉想明白了自己究竟要去干点什么。
影片最后,这趟青春冲动的旅行走到了终点,格拉纳多目送着思想转变的格瓦拉登上了前往阿根廷的飞机。而在一段简短的字幕出完后,画面上再次出现了那架慢慢消失于远方的飞机,而盯着飞机的,则是已经暮年的格拉纳多本人,老爷子目不转睛的盯着消失于天幕的飞机,仿佛又看到了自己与好友格瓦拉那趟充满了激情、愤懑、忧思的摩托之旅,摩托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变成了废铁,好友的生命永远停留在36岁,只剩下自己尚活于世,向这个世界讲述他们的青春、他们的南美洲。“写这本日记的人,在他重新踏足阿根廷土地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死了。组织与打磨过这本日记的那个我,早就不再是我;至少现在的我,已不再是过去的那个我了。漫游南美洲对我造成的改变,远远超过我所能预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