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模式,定义如下:
Provide a surrogate or placeholder for another object to control access it.
为其他对象提供一种代理或者持有者,来控制对该对象的访问。
代理模式分为多种情况,从最简单的情况开始。
最通用的代理模式通用类图如下:
首先分析一下三种角色:
Subject:主题角色:一般是抽象类或者接口,一般就是定义了业务类型。
RealSubject:具体主题角色,也是被代理类,继承或者实现主题角色,具体的业务实现者。可以说这个类是冤大头,虽然是具体的业务是闲着,但是对用户来说,可以认为该类是不可见的,与用户实际交互的是代理类,即图中的Proxy。
Proxy:代理类,负责对真实具体主题角色的应用控制,代理模式的核心就是代理类,出了负责委托业务给真实的具体角色处理,还负责在调用具体角色之前和之后做一些处理工作。
一个代理类可以代理一个或者多个被代理类,可以根据具体的业务场景来决定。
代理模式的优点:
1.职责清晰:业务处理类只负责处理业务,用其他的交互等与自己无关的统统不用关心
2.扩展性好:只要RealSubject实现了接口,不管如何变化,用户都不用关心,Proxy全权处理了
3.智能化:动态代理很好的体现出来了
代理模式的扩展:
一、普通代理:普通代理是我们知道代理的存在,只能调用代理类,不能直接访问具体实现类。
二、强制代理:强制代理是我们不知道代理的存在,代理的使用是由具体实现类来决定的。只能让具体的角色查找到代理角色才能使用。
动态代理:
动态代理是一个通用的方案,可以代理任意类,为什么叫动态代理呢?是因为在实现阶段(编码阶段)不需要关心也不需要知道代理对象是谁,在运行阶段才知道代理对象是谁。
要实现动态代理,需要实现jdk定义的InvocationHandler接口。
动态代理一般调用顺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