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游偪阳故城遗址
徐民伟
不是着意的寻访,只是偶然的路过,在一个黄叶飘零的深秋,我游览了两千五百年前败亡的偪阳故城的遗址。
偪阳故城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集镇,南依群山,东有龙河故道,北靠侯塘村,西邻城西村,故城南北长、东西短,呈长方形,周长约3293米,当地有“九里单八步”之说。《峄县志》载“偪阳,妘姓国,彭祖弟陆终第四子求言封此。”
最初知道偪阳故城是在书中,引起注意的是春秋时期在这里发生的一场战事。一般的来说,在礼崩乐毁、以强凌弱、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发生战事不足为奇,小国败亡更是寻常之事。但是“偪阳之战”却让我觉得有些与众不同,其不同寻常之处有三。其一是双方众寡悬殊,强弱严重失衡。攻战方是由晋、齐、鲁等十三国诸侯组成的多国联合部队。而守战方仅是偪阳一诸侯小国的民众。偪阳国不过是一子爵小国,何以遭遇十三诸侯国的围攻。应该说这场战事的结局没有悬念,但战事的原由却令人寻味。其二是偪阳小国没有被十三诸侯国联军的咄咄气势吓倒,以弹丸之城、区区之众,在强敌猛攻的情势下,齐心协力、顽强抗争,坚守长达29天,最后力尽而亡。其情可悯,其气可壮,其志可敬。其三是这场战事中,演义出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在这些传奇故事中,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华丽登场,他在鲁军被诱入瓮城,险被歼灭的紧要关头,托举下落的千斤城门,救出鲁军,完成了“力举千钧”的孔武造型,并将“力举千钧”的成语流传后世。既而晋国的大将荀罄精彩表演,他用拈弓搭射的三箭,识破了守军的“米山”疑计。坚定了联军破城的决心,也成就了他智谋超群的名将形象。随后狄虎弥、秦堇父次第亮像,或“不惧箭雨”或“垂布登城”,冲锋陷阵的勇猛,令人叹惊。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在记载“偪阳之战”的有限史料中,我们几乎看不到记述守战方偪阳国军民的文字。也许正应了那个“成王败寇”的成论吧,失败方已丧失了史书上的话语权,他们只能做为胜利者的陪衬,用他们的失败来衬托胜利者的勇武和战绩。但是透过表述胜利者勇武和战绩的文字,我们也能依稀感受到偪阳城军民可圈可点的守城事迹,比如“开城诱敌”,比如“米山疑敌”,比如“垂布戏敌”,等等。更可贵的是他们上下一心、众志成城,面对强敌,坚守孤城长达29日之久,这在战争史上也堪称奇迹。虽力战而亡,但虽败犹荣。据说,偪阳国被灭后,晋悼公把它送给了宋国,并将偪阳子妘豹贬为庶人,除选族人之贤者留下以主持妘姓之祭祀外,其余人员全部迁到晋国的霍城。可以想像,2500多年前,一群战败的偪阳国人,背井离乡,夕阳西下,沿着蜿蜒的古道踽踽西行。这是一幅何等悲情而又悲壮的画面。曾经繁荣的偪阳城从此消亡,转瞬间就湮没在茫茫历史长河之中。
岁月的潮水,大浪淘沙,苍海桑田。当我在黄叶飘零的深秋,走上消亡了二千五百多年的偪阳故城遗址的时候,满眼的是旷野蓑草。黄丘山套静静地卧在遗址的南面,收割后的田野一片萧瑟。如果没有明显地高于其它田地的一圈隆起的土基,如果没有土基上那座雕刻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偪阳故城遗址”的石碑,我们根本看不到任何故城的痕迹,更想不到这里曾经矗立着一座诸侯国的都城,这里曾发生过一场异常激烈的战事。
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站在早已颓败了的故城土基上,我不由地想到了初唐诗人陈子昂的那首《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又想到了唐代诗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红尘滚滚,往事如风,古今多少事都没烟尘中。
《峄县志·古迹考》中载:“偪阳城在运河南,即左氏所谓'城小而固’者也。城周九余里,中据土山,外建六门。东门外高冢累累,则传为偪阳君墓也”。又载:“偪阳城,峄县南六十里,城周九里,基址宏阔。土人往往得古砖,坚如金石,琢为砚,尤良。”《峄县志·搜遗》上也载:“峄地,古陶器颇多,而以偪阳砖为甲。其制古拙,无文,长尺有咫,宽半之,质坚,重愈于金石。人得之以为砚,付手民制之,锋刃不能入也。”由此可见偪阳城确曾存在,只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后人已少记其事,而多记其砖,曾经矗立的城墙,早已灰尽烟灭,而残余的旧砖成为后人雕刻的材料,使人不禁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