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上最着名的三大侦探人物:19世纪爱伦比·坡塑造的杜宾,这也是世界侦探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侦探形象,是当之无愧的侦探鼻祖;第二个侦探就是我们大家最熟悉的柯南·道尔塑造的福尔摩斯;最后一个就是“阿婆”阿加莎·克里斯蒂塑造的波洛。
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正是改编自阿加莎的小说,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一个善恶、因果、好人、坏人之间的复杂人性故事。
一位高级军官的女儿被人绑架后被杀死,妻子也因此流产去世,军官在绝望中开枪自杀。出于社会舆论压力,法院判处无辜的佣人有罪,随后佣人也自杀,真正的凶手得以逃脱。
最后,和军官和案件有关的人物,曾经的的部下,管家,厨师,小孩的牧师、警察等,集体设计在列车上杀了真正的凶手。
2017年肯尼思·布拉纳执导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是目前为止最新的版本,整部影片的时间压缩得太紧,删去了一些案件推理过程的关键细节和伏笔,我们没有体会到推理过程中扣人心弦,让人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的那种代入感。
影片中剧情发展到目标人物雷切特死亡后,很明显的像被按下了快进键,原本应该重点的询问过程,我们只看到几个原著中的标志镜头,带血的刀、恢复烧毁纸片上的字、红色睡衣、丢失的扣子、通烟头的条子等,没有了中间的推理过程把这些串联一起显得太突兀。
整个案件推理显得太突然和武断。可能影片的重点本就不在推理过程,而是对人性更深层次的拷问。
不过,影片再多个半小时的拍摄那就更完美了,毕竟,我们喜欢福尔摩斯,喜欢波洛,可不是喜欢他们对人生善恶,这种哲学家思考的问题。
我们还是喜欢他们把我们的心抓到电影中,真相揭开时,可以让我们说句,我去,原来你丫才是最大反派啊,走眼了。
为了便于了解电影,特把影片中的人物身份梳理了下。
死者雷切特:真名,卡萨帝,阿姆斯特朗惨案主谋,后逃脱成为一名文物商人。
欧尔森:阿姆斯特朗家保姆,她的疏忽造成阿姆斯特朗夫妇的孩子-黛西被绑架,后成了神职人员。
麦奎兹:在阿姆斯特朗先生担保下,成为一个成功汽车商人。
马斯特曼:战时阿姆斯特朗的勤务兵,后来成为阿姆斯特朗家的管家。
德贝纳姆:阿姆斯特朗家的家庭教师。
阿巴斯诺特医生:原军中狙击手,受阿姆斯特朗领导,后在阿姆斯特朗的资助下完成了学业,成为了医生。
贺伯特太太:琳达,阿姆斯特朗太太的母亲。
德拉戈米罗夫公主:阿姆斯特朗太太的教母。
影片中最经典的是片尾,波洛把大家召集一起,陈述着他的发现和判断。波洛再说了第二种可能性之后,掏出了枪放在桌子上,现在你们唯一的选择就是杀了我,把我扔到冰湖里。然后贺伯特太太女抢过了枪,扣动扳机以自己的自杀来担负所有的罪名。
这段是原著和以前的版本里没有的,这个细节的增加我想这也是波洛最后一次判断他们到底是善还是恶,也是对他们最后一次的考验。他们通过了,他们终究还是和常规的杀人犯不同。
影片中医生对波洛说一命还一命,随即开枪射击,作为军队退役的狙击手,近距离的一枪却失去准头,这也能说明,他们不会杀无辜的人,心中还是有善良的。
以单纯的好人坏人还判断列车上的这些人,确实很迷惑,波洛自己也说“凡事要么是对的,要么是错的,现在多了你们,我无法做出判断”。
他们杀了一个十恶不赦的人,所以他们都是杀人犯,但他们在自己案件真相会被警察得知情况下,依然不愿意杀掉波洛,来保全秘密,而是选择自杀。或许,车上没有杀人犯,只有等待重生的旅客。
福尔摩斯也和波洛一样陷入迷惑,曾有一两次,我深悟到,我抓到罪犯造成的坏处比犯罪本身还要严重。我现在已经等得了慎重,法律和良心相比,我更愿意欺骗法律。”他也选择了相信善良。
影片最后列车吐着白气,缓缓向前,人们在沉默。恍惚间,站台到了,波洛也终于结束了他的旅程,生活似乎没有一点改变。
那些良知与血腥,正义与仇恨,都被大雪掩盖。当法律无法给受害者一个公平时,善良的我们以正义的名义为自己取回了公平,这种行为应该如何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