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前段时间,两名华中科技大学的毕业生拿下了华为“天才少年”项目的offer,一位是博士毕业的廖明辉,年薪201万。一位是本科毕业的武敏颜,年薪百万。这样的高薪又引发了网友的讨论。
相比于被鲜花和赞誉包围的他们,同样有一些名校生的选择却面临着不被理解的困境。
“中传95后硕士毕业生姚沁文毕业后选择去链家做房产中介”一事同样引起了网上的热议。很多人认为这一选择屈才了,但是姚沁文却不这么认为,她觉得中介这个工作很适合自己。所以,在固有的价值评价体系里,似乎总是有把尺子在衡量着:什么职业更“好”,什么职业更“差”,一份体面、精英的工作,似乎才能匹配得上名校生的身份。
还记得北大党委书记曾说过:“北大的学生为什么就不可以做一个普通劳动者,只要他卖猪肉卖得最好,修鞋修得最好,种地种得最好,工人当得最好,那一样是我们北大的骄傲。”
其实很多人都在说“做自己”,但是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这个“自己”在哪里。真正的名校生,他应该知道,“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远比“成为一个大家认可的人”更重要。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人生很短,要把时间用在自己身上,而不是用在迎合外界的期望值上。
职业无高低,跳出固化思维,找到自己愿意为之奋斗的路,同样是人生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