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小A一起吃饭,果不其然两个医学生的话题自然而然得转向了6月13日湖南益阳发生的一起患者拿刀捅伤医生孩子的恶性事件。说实话,那段监控我是哭着看完的,那么尖的刀,连捅12下,孩子走过的每一步都留下斑斑血迹 。
小A咬着牙说道:“我为那孩子难过的同时,也为自己难过啊!我好恨,也好迷茫。为什么当初自己要读医,现在医患关系这么紧张,谁还敢当医生啊!都怪我爸妈,当初一家人都支持我当医生,说什么医生前途好,就业好,说的好像只有医生才有前途一般。气死了,真的不想读了!”
这样的话,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小A说起了。在我身边,其实不乏那些怨气很重的医学生,不想读医,把自己选错道路的责任归咎于父母身上。
记得大一上期末复习那会儿,每天学习任务都非常艰巨。小A撑不住的时候就会给父母发“恐吓”消息说自己好辛苦,心脏受不了,要猝死云云的。她说:“就我想让父母心疼,让父母愧疚,让他们知道因为他们的期望我在这里里受了多大的委屈和痛苦。是他们一手造成了我现在的状况。”也正是抱着这种错在父母的思想,小A在学业上也总是马马虎虎,应付了事。
可是仔细回小A想当初填报志愿的经过,就会不禁疑惑:真的全是父母的错吗?我觉得不然,走到这一步,其实主要的责任在小A自己,只是她太懒了,还一直不敢承认,只是心安理得地拿父母的期望作为自己堕落的借口。
首先小A的成绩真的很一般,省里排名近一万名,虽然是她的正常水平。其次,报志愿时,小A非常不合时宜的体现了她“呆萌”的特点。捧着报考指南,面对那些琳琅满目的学院和专业,有的她甚至连听都没听过,完全懵逼,更不提去了解这些专业背后的就业情况等等。她只是觉得很迷茫,要用志愿定终生的想法让她惶恐不已,害怕自己一失足成千古恨,到时只能喝西北风。
她的父母一看她没主见,就劝她说:“你就在省内读吧,爸爸妈妈怕你一个人在外面受苦,我们就你一个孩子,以后要是嫁远了我们可怎么办?再说了,我们家族里什么职业都有了,就缺个医生,你要是当了医生,以后我们家里人也好有个依靠。哎,听说婶婶的表哥前天去德国进修了,那回来肯定就是要升主任了,到时候我们就可以托关系把你弄进那所三甲医院。你在省外孤身一人,哪有这么多资源啊?还有啊,医生就业率高,很挣钱的,不像其他的专业,毕业即失业。”
连着几天,小A的父母还有爷爷奶奶都不停得向小A游说。那时的她,真的是一无所知,迷惘得不行。回顾十八年的生命历程,她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懂得怎样才能填报一个合适自己的志愿。是要听从自己的内心呢还是要接受家里人意见?况且,最致命的是,就算想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却悲哀的发现,那声音似乎不曾响起过。就这样,随着日子一天一天的流逝,最终小A被说动,于是众望所归,她在第一志愿填上了本省的医科大。
虽然我认同“志愿定终生”想法过于绝对,况且我们的教育也没有一个良好的体制帮助我们去了解自己究竟喜欢什么,而是让你寒窗苦读十年之后突然要求你从课本里抬起头了必须在那个时间节点里做出事关人生大事的选择,确有些不合常理。既然如此,大学专业和日后自己喜欢从事的工作不一致也很正常的现象。
但是对于小A来说,最根本的错误是因为她懒,懒得为自己负责,选择听爸爸妈妈的话,将自己的选择权拱手让给了父母站在却要让父母背黑锅。
所以说,最应该归咎的人是她自己,而不是她的父母;是她的弃权而不是家人的游说与期望。倘若她当初能够勤快点做足功课,尽可能的去了解自己的兴趣。然后坚持己见,或许能过得到父母的理解,去自己想去的城市,学自己喜欢的专业,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抱怨他们。
人生总有些特殊的时刻,我们会站生命十字路口,用简单的几步来决定自己的未来究竟要通往哪里。恐慌也好,迷茫也罢,无论如何一定不能偷懒,只有让自已强大起来,才能捍卫自己的选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