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人们实现自己工作要求的最常用方式就是跳槽,追寻跳槽的本义是指——牲口离开所在的槽头到别的槽头去吃食,现在是将里面的牲口换成了人,槽头换成了工作,于是现在跳槽就指换工作。二三十年前还有一个类似的词——下海,一般指舍弃原有正规工作下海经商的人。这是两个受欢迎的词,听起来有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努力奋斗的感觉,所以过去是“下海”现在是“跳槽”几乎演化成了奋斗的直观表现,在当今社会里如果不跳两下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现代人。
既然跳槽是奋斗的体现,那就不是一件难以企口的事,经常跳槽就是经常奋斗,按照这种逻辑理解,每一次跳槽就是一次励志,就应该得到奖励,现实中人们好像也经常听到这种奖励,跳一次槽就涨了一次工资或职位又升了一级,或者又有什么新增的福利,总之是有奖励。这种奖励成了人们对跳槽的全部认识,牢牢的刻在人们的意识里,以致于听到别人跳槽自己的脑海里总是金光闪闪、阳光普照,然而现实却表现出了罕见的公平,新的槽头总是和原来的差不多。睡到那里都是睡到雨里,跳到那里都是跳到坑里!
为了更好的理解跳槽,我们探究一下员工的心里,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员工和工作的关系就像由古及今的几种婚姻方式。第一种是干一行爱一行,这就像古代的包办婚姻,先结婚后恋爱,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好。第二种是选一行干一行,无可奈何又无能为力,只能继续搭伴过日子。第三种是干一行恨一行,这是典型的始乱终弃。第一类人有较高的职业荣誉感,热爱这个职业,久而久之会成为这个职业的优秀者,这类人跳槽的可能性不大。第二类人心中有一种被压迫却又无力反抗的感觉,或者就是温水煮青蛙,时间久了已经熬习惯了,在这个职业里注定是个平凡者,跳槽可能性对半。第三类人对职业的态度早都让他沦落成了平庸者,跳槽才是正常状态,工作就是旅行。
现实中第一类人真心不是很多,第二类人在国有性质的单位里较多,在非国有的行业中绝大多数是第三类人。这里对第三类人没有任何偏见,造成他们这种心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中国的私营公司并没有外国那种成熟的劳动保障,没有终身员工的制度,员工们基本没有社会保障,工作权力也没有保障,能否工作下去的主要因素还是看老板的态度,员工十次的工作成绩也不及一次的工作失误,没有安全感自然就没有归属感。
另一方面跳槽者的梦想总是很丰满,可是被现实的骨感一次又一次的戳破。跳槽者最向往的工作是: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睡觉睡到自然醒,钞票数到手抽筋,这种只有上帝才能满足的要求估计在人间不可能见到。但是当跳槽带上一顶奋斗的帽子什么就都变成可能了,几十年前的奋斗信条——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在现实社会中一次又一次的上演,卖肾买苹果,裸贷求发财,原来盲目的奋斗就是自残!
大多数人换工作无非这么几条原因:工资,职位,人际关系,离家远近,每隔一段时间就在这几条上排列组合一遍,稍微那条有变动就换了,缺乏换工作的深度判断。怎么判断呢,换工作最核心考虑的应该是:现在这个行业是不是已经停止增长了,要换到一个有前途的行业去。先确定一个有发展前途的行业,再选择一个具体的职业,最后确定的才是公司,只有先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才能取得个人的成功。
跳槽的实际意义还是选择,选公司、选工作、选工资、选地方、选行业、选一个能实现自己价值的地方,实在是和奋斗没有半毛钱关系。奋斗就像体力劳动直观且现实,人们总是毫不吝惜的赞美奋斗,即使不管这种奋斗有没有价值,就像一句老话“没有功劳还有苦劳”;选择则属于脑力劳动的范畴,它隐藏在大脑中,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谁也不能否认它的存在,总不能说自己没脑子吧。奋斗在选择面前只能居于从属地位。
跳槽无关奋斗的事,跳槽就是选择的体现。选择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及时适应社会结构的调整,寻找有前途的行业,确定自己的道路。盲人摸象式的奋斗可以放弃了,当然,如果你胆子够大,皮囊够厚,可以试着去盲人骑瞎马,多摔几次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