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三指导”

         

图片发自简书App

        诗歌教学“三指导”

  本次月考卷中有杜甫的《登楼》一诗,学生对此诗的鉴赏只能算是一知半解,讲解时学生的反应是“难”,确实,诗歌鉴赏题在学生心中一直是“难于上青天”。

  老师在课堂上,多半是将自己参悟出来的东西和从参考书上得来的解释、感悟等揉成一团塞给学生,平时在诗词学习方面多让学生读、背、默、抄,这极大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诗词――想说爱你不容易啊!

  那么,如何让学生重新爱上诗词呢?

  一、质疑探究,读懂内容

  学贵有疑,诗词中的不少字词,离学生的语用习惯遥远,还有一些字词饱含的意境深邃,这些都给学生的品读感悟带来一定的难度。我们要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探讨,甚至进行特有的解读和思辨,只有这样,语文的人文性才算真正得到落实。

  执教杜甫的《登楼》一诗时,我引导学生质疑:

1、自读,结合注释思考诗句的意思,标注不理解的地方。

2、组内分享自己理解的诗句,不理解的相互请教,不能解决的提交班级讨论。

如:“北极朝廷终不改”,非什么是“北极朝廷”?

讨论后确定:北极即北极星,用北极来形容朝廷,是说朝廷像北极星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外敌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由不知到知的过程,教师不必急于告知答案,激烈的讨论,迷惑中的探索,恰恰是在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二、旧知迁移,善假于物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学生如果能积极有效的运用已学的知识,在解题上定能事半功倍。

执教《登楼》时,我说:“看到作者是杜甫,大家应该觉得幸运,为什么?因为,杜甫,我们很熟悉呀。”接着我带领学生回顾了杜甫诗歌中的情感三特点:

杜甫,忧国忧民(现实主义诗人)

《春望》――忧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忧民

《登高》――忧己(客,百年多病,怀才不遇)

有了这样的知识经验,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此外,学生发现以上的情感特点套用到这首诗里也是合适的。这无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解读诗歌的捷径,但也对学生总结、梳理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积累意象、发挥想象

诗歌常常由一个个特色鲜明的意象组成,如果学生不能联想到客观物象背后丰富的意蕴,则会觉得读之无味,所以很有必要积累50个意象的象征义,如:梅,兰,竹,菊,月,冰雪……这样,方能从最精简的语言中品读到最丰富的内容。

总之,诗歌的学习是“积淀+思考+运用”的一个过程,要在老实、大量积累意象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总结,把书由厚读薄,最后在运用中实现旧知的迁移,思维的升华。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