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那会学习摘抄,文章里好的句子,好听的歌词都会抄在本子上,报纸上看到的文章剪下来贴在本子上……现在随包总会带个小本,随时记下看到的居家小妙方,育儿经,好用的app等等都会记下来,弊端就是,没有系统的归类,用的时候找不着。 写作课的第二堂,弗兰克介绍的收集资料的渠道和方法很受用。
第一项:目前已收集的素材:
1.观点:
a.我们的认知总是存在一些偏差。所以如果你碰到了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
撸起袖子,先开始着手做。这样做起码有两个好处。第一,你不会为了难度不高,甚至根本不存在的困难而忧虑;第二,你可以把注意力放到真正困难的关键点上。说白了,“开始做”就是效率最高的解决问题的手段。
b.多学习、多运动,自然而然人就开心起来了!当然还有辅助的方法:在人群之中寻找那些欢乐的人,与他们为伍。
c.烦恼即菩提,选择改变命运。
d.和大牛交朋友的三个法则:做有用、有趣的潜力股;聪明地麻烦别人;照亮法则。
e.为了让别人支持你,不要为他做一件事,而是让他为你做一件事。得有多高的情商,才能悟出这一道理 !
2.金句
1.听大多数人的话,参考少数人的意见,最终自己做决定。
2.大部分人在河边,找的是桥,却很少想要去哪里。
3.凡是能用钱买的都是便宜的。
4.你所拥有的最宝贵地财富是你的注意力4.
5.从外在看内在,从别人看自己。
透过别人,你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
你从别人身上看到的其实就是你自己。
3.例子
1.个人品牌推广的自我介绍,如:
你好,我是小七,是得到订阅专栏《超级个体》的主编,目前服务于5万名关注成长的优质用户。
我比较擅长知识类产品的运营及推广,尤其关注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这个领域;另外,我最近也在集中练习文案写作。如果你对这些领域有所了解,或者有相关的书籍、课程、产品、导师等推荐,很希望和你多交流。
我会把自己的思考定期整理输出,通过我的朋友圈你就可以看到,未来多多指教啦。
2.每一次职场总结发言
如果你的标签是“敏捷式项目管理”,而你参加了一个产品策划会,结束后你可以 先夸大家再推广品牌:
“今天很有收获,在策划方面和大家学到很多。我自己的强项更多在敏捷式项目管理方面,如果未来在推动进度和流程梳理方面需要我的参与,我非常愿意支持大家。”
在没那么正式的场合,就要 先自黑再推广 。我见过一个实习生小朋友,在这方面算是发挥到了极致——
“我经验不是很多,但是执行力比较强。”
“我创意不够多,不过我执行力比较强。”
“我数学不是很好,好在执行力比较强。”
总听他念叨自己执行力强(当然他真的比较强),结果就真的有了更多的机会。
最基本的“选书方法论”不过是“选择著名出版社出版的、 再版次数多的、 重印次数多的书”
4.故事
1.职场没有无用的人,只有用错地方的人
经理对老板说:“吉恩斯这家伙简直不可救药!他整天打瞌睡,我都给他换了三个工作部门了,可他仍然恶习不改。
“让他去卖睡衣吧。在他身上挂一块广告牌:优质睡衣,当场示范。”老板说。
2.【给予他人想要的,就会得到你想要的】
一个班30个人走进一个装满气球的教室,主持人提出一个非常奇怪的要求:给每人一个气球,要求大家在气球上用笔写上自己的名字。 接着将气球收集起来,放到另一个房间里。 然后大家被带到那个房间,要各人分别找到写着自己名字的气球,限时5分钟。 每个人都在疯狂地找寻自己的名字,大家碰撞、推挤,现场一片混乱。 5分钟过去了,在场没有人能在规定时间内找到自己的气球。 主持人喊停!要求大家随便找个气球,然后把气球递给上面有名字的人。不到3分钟,大家都接到了自己的气球。 于是主持人指出:这就是我们的人生!每个人都疯狂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没人知道它在哪里。 福气其实取决于周围的人:给予他人想要的,你就会得到你想要的,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所以,心中有多少恩,就有多少福!上等人互相捧,下等人互相整!你把身边的人看成草,你被草包围,你就是“草包”!你把身边的人看成宝,你被宝包围着,你就是“聚宝盆”!人生要懂得放大别人的优点,欣赏别人的长处,才能相互协助,相互支持,实现共赢!
5.图片
6.视频
BBC地球脉动
朗读者 斯琴高娃 《我的母亲》
远离你身边低层次的圈子
第二项:把你读过任意一本书里最重要的三句话摘抄下来。
--以下摘自《你凭什么做好互联网》
- 关于如何扩大心理舒适区的建议:
1.多参与分享,多上台演讲,能够克服演讲恐惧,对未来的工作和个人发展绝对大有帮助。
2.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多接触不同的人群,多了解不同领域的信息,尝试和各种人沟通。试图理解更多以前无法理解的东西。
3.在合法的前提下,力所能及地尝试去做一些不同的事情,并尽量做好。
4.适当学一点无聊没意义的东西,比如弹琴,下棋,绘画,等等。扩大接触面和知识面,不要把所有的学习功利化。很多看上去没用的东西,很可能潜移默化地帮到你。
5.进入和浏览一些不同类型的社区,观察和参与一些职场人士的讨论,不要盲目用想象来猜测职场。在职场,我们也是要不断摸索,寻找新的心理舒适区,心理舒适区不代表你不累,不辛苦,但是如果你没有觉得工作很有趣很开心,说明你还没有找到。这个过程需要你正确地认识自己,有可能需要很多时间。
- 在学习新技能、掌握新知识的时候,应该用怎样的一种思路来进行呢?
我个人建议按照这样的逻辑思考:理脉络,认场景,抠细节。
首先你肯定要有一个对自己未来的目标,你希望十年后成为怎样的一个职业人才。有了目标后,你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下,或者向相关领域的专家咨询一下,了解针对这个目标,你需要储备怎样的知识体系,你需要点亮的技能树有哪些,这就是理脉络。理清脉络,给自己一个学习计划,看看应该去选修什么课,或者从其他地方学什么东西,现在互联网各种开放课程很多,各个名校的课程都可以在网上看视频,还是很容易找到相关资源的。
第二步是认场景,学一门技术、一门课程,要结合应用场景,工作场景。一门课程,一项技术是在哪些工作场景中需要用到的是如何体现出其价值的。要多实习,多寻找贴近实战的实习机会,实习是一个了解工作场景,了解知识在职场具体表现的好方法。
最后是抠细节。那么什么是细节?从哪里抠细节?我们从教科书上学了一个策略,或者一个算法,然后对比应用场景一看,正好和某互联网巨头的某个产品的某个功能或特性逻辑可以对应上,这时候你就知道,这课程有用了,然后你就要开始去思考,我用这个算法是不是可以完美实现这个功能逻辑。或者说,在实际中,如果要做到更好,在这个算法之外,还应该考虑什么?……抠细节,需要的是对场景中每个环节的认知和敏感性,以及对自我知识体系不断评估不断优化的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