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学生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生活要 “让每一个生命‘在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张扬个性,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享受爱抚与感受欢乐,感悟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境界,自由自觉的获得全面发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师的服务对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必须指向学生,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服务。
第一,“磨学生”就是教师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整体情况,包括学生的知识结构、生活经历、情绪体验、心理承受度、思维方式、预学能力、课堂配合程度等。教师在课前作一个基本的判断与分析,从宏观上把握学情,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遇事不慌;才能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发展出发,践行 “以学定教”,真正实现学生的发展。
第二,“磨学生”就是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不同的能力差异;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尤其要了解极个别比较 “特别”的学生,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为他们 “量身定制”相关活动与问题,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第三,磨学生就是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在集思广益的前提下制订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应对策略,切实做到有备无患和防患于未然,为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教师的 “顺学而导”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