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由于家庭缘由,我从仓管员改做外卖员。一些供应商司机不屑,同事说不值得,领导看不起,但我还是选择时间灵活的外卖工作。
孩子刚好要升小学,长辈没精力也没能力接送孩子,如果上正常班,照顾不到家庭,而做外卖员,也有分外包的外卖员还是兼职自由接单的外卖员,当然可以。
在三线城市食品厂当仓管或其他基层工作,工资是三四千,还没买社医保,从广州回来的孩童伙伴来汕头就是当外卖,说不知道回来做什么,先熟悉下家乡,因为都很真诚,他告诉我日常操作和能赚到多少钱,约七八千。这更坚定我的转行。
我知道做外卖要风吹日晒雨淋,夏天确实热,但因为早出门后一直在外面,对气温没太在意,如果是晚出门,就会介意高温而选择在家避暑。雨天也是一样,车箱备有雨衣,如果出门时下雨就不想接单,而一直在路上就无所谓困难的,开慢点注意安全就是。
送餐上商场,办公楼,小区,常被物业管理人员“管理”,吼叫,但应该要完成任务,就要好声好气和对方沟通,服从安排。我深知,他们也是被所谓领导或队长训诉或自己就训诉下属习惯,装模作样来调教我们外卖员。
当初我在工厂上班,也经常受领导,同事的PUA,情绪被压抑。现在做外卖,没有了那些鸡毛绿豆,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安静地思考,观察,解读生活。
有个笑话:白天送外卖骂保安,晚上做保安骂外卖。都是底层人员,互相看不起。
看不起的不只是自己,连亲戚同学也会来调侃。表哥常年在广州做网管技术人员,但长辈在汕头,常被游说要回家乡成家立业,而他竟不假思索地,毫无忌惮地在我面前说“不知道回来能做什么,可能跟你一样做外卖”,当时我没反应过来,反而安慰他说你有技术,不会做外卖的。现在想来,他是看不起外卖的,意思就是没有选择。
我是有选择的,我始终相信自己是有选择的,可以做其他事情,只是暂时想做外卖——时间自由,能到处看,重新认识自己的城市,人们生活,商家的业务,看生活的变化,可以到平时都不会去的地方。而去这些地方观光时自己还有收入,不会被PUA,没有虚伪。
父辈们不能理解时代在变化,以为有公司是靠山,不愁,但那得是好公司,在私人小公司还是会被压迫被奴役。
同学调侃说他要做外卖,我说可以来试试,体验。我是用体验,因为若外卖收入,其实不值去投入,但为了体验却是值得的。
外卖员的工作是随时被他人取代的,像基础的劳务,所以换回的报酬不高,只有创造价值才能有更好回报。
我做外卖员的收入也是和打工一样,却自由多了,碰上孩子学校活动,我能自由安排去参加。
看刘墉的书,虽然说工作不分贵贱,是社会分工而已,但那只是说服自己的话,每当碰尴尬困惑,我就对自己说是社会分工不同罢了,我负责配送。但看到身份悬殊的对象时,就自卑起来,为什么对方就能赚大钱,有好的福利。
网上说,外卖员是懒人,看人家坐办公室没能想想为什么自己不能,为什么不能学下困难的技术,而是要安于现状地,慵懒地接受。因为外卖工作太自由,这自由地粘性也强,换奴役的工作后会比较,然后再回到外卖,但做外卖是过度的,我自己也知道是过度。所以我是时不时学习,看书,在等机会。
可能蜕变不了底层身份,但自我修养,提高觉悟,技术才是生活意义吧。
外卖员确实是底层工作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
- 互联网催生了新兴行业的发展,比如外卖行业。有一名网友在论坛上发出了这样的问题:怎么会有人干送外卖这种工作?认为这样...
- 不知道现在的小区物业或者说小区门卫是哪个部门的大领导 他们骄傲得不行: 1.门卫整天看电视,刷抖音,无视外卖小哥 ...
- 送外卖的工作相对于白领工资要高很多,为什么有些人比较排斥这份工作…… “外卖的工作比白领工资高很多”,有个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