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需”这个词比较火,在很多文章中都会看到这个词。比如说把写作当做刚需,把英语当做刚需,还有就是满足生活的刚需。那到底什么是刚需呢?
“刚需”其实就是“刚性需求”的简写。什么是刚性需求呢?说白了,刚性需求就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需求,比如说衣食住行、婚姻家庭、学习(对部分人而言)等等等等。
随着生活水平和思想水平的提升,刚需的层次也会相应地提升。比如说物质生活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吃饱穿暖是刚需,但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刚需会上升到精神层面,比如说玩得开不开心,兴趣爱好的发展,朋友圈的质量。
可以说,人的行为被刚需所控制,同时被控制的行为产生的效果又会对刚需产生反作用。
从某种角度来讲,刚需其实也是痛点。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很多产品,有些产品看着听着都不错但是却不是刚需,也就是没有抓住用户的痛点。这部分产品大概是设计者凭空想象的刚需。另外在我们买东西时也容易被非刚需的特点所迷惑,没有认真考虑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就盲目购买,购买之后就慢慢感觉到没什么用了,这时才发现买的东西没有满足自己的刚需,没有击中自己的痛点,或者说只是击中了自己的假痛点。
拿学英语来讲,市面上基本上大部分学英语的书籍或是产品其实都不是我们真正的刚需,只是我们以为的刚需,也就是我们的假痛点。而售卖者只是抓住了大部分人的假痛点,比如说“21天”,“快速”,“从入门到精通”,“零基础搞定”等等。这些产品抓住的是我们人性中偷懒的弱点。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偷懒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刚需,真正的刚需,毕竟人性很难克服。
当我们明白学英语的刚需是用时,哪需要那么多满足伪刚需的教材。只需要不断地用,就像用母语那样不断地在使用中纠正和强化,英语自然就提高了。何须花那许多冤枉钱。
所以说在刚需和伪刚需中将伪刚需踢掉也是很重要但也很难的事。这时就要深入思考自己真正的目的和需求了。
所谓“伪刚需”就是“以为的但不是真正的刚需”。这里我们就需要从“以为的刚需”出发去分辨刚需之真伪。
“以为的刚需”可以从“别人以为的刚需”和“自己以为的刚需”去考虑。怎么考虑呢?
第一,就是了解并抓住“别人以为的刚需”;
第二,就是了解并修正“自己以为的刚需”。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别人以为的刚需”是商机,只要我们能够抓住这种商机,也就是说提供“别人以为的”刚需,给别人创造了“以为的”价值,自然也就能够出售这部分价值,并且可以通过优秀的模式频繁出售。这里从出售价值的角度来讲,“别人以为的刚需”不分真伪,凡是“别人以为的刚需”都是商机,都可以找到一种商业模式去满足此“刚需”。
另外呢,修正“自己以为的刚需”是找到自己真正的刚需,避免不断地跳进“自己以为的但非真的刚需”之大坑。如果凡是“自己以为的刚需”我们都通通满足的话,一方面我们会浪费很多资源,增加不必要的开支。另一方面,伪刚需会浪费很多注意力,而注意力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它是我们一切产出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