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引
刚刚整理完公司年中汇报的PPT,又到中午休息时间。大脑意识到这是一段身心皆自由的时间,但是潜意识似乎仍旧没有离开上午思考的范围。想当年,公司董事长新上任时,顶着多少怀疑的目光,接手一个利润略有盈余、但是发展方向尚不明朗的公司;到如今,公司在行业背景并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却奇迹般地实现利润连年增长,成为集团中的骨干企业,董事长手中的利器是什么?PPT总结中的反思与展望,点点行行,每一句都源自大量的观察、实践与反思。现在,这些句子都一行行飘然远飏,在这个午休的时间里,我被我的潜意识驱动着,只想去道德经里寻找答案,而最先想到的就是“无为而治”这个词。
2、无为而治,我们好像都知道
无为而治,这样一个似乎不用再进一步解释的词,我们,就真得都理解了吗?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这句话说的是学习态度,探究世间学问,应采取诚实的态度,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但是,在采取这样的诚实态度之前,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对于“知”与“不知”的判断,是否就一定是正确的呢?比如对于“无为而治”的理解,可能就会在“自以为知道”的前提下,而放弃了对这个词背后深刻哲学涵义的探究。老子曰:“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也。”知道自己的无知在哪里,是明智的;不知道自己的无知在哪里,是有问题的。“不知不知”的状态,恰是进一步学习与探究的最大障碍。伟大的哲学家对于自己的无知,都有清晰的认识,比如苏格拉底就说过:我知道我无知。
3、无为而治是积极有为
那么,无为而治究竟是什么意思?对照道德经中谈无为而治最为形象的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正因为有了辐条与辐条之间的空隙,轮子才具备了轮子的功能,才能让车跑起来。“埏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陶罐中间的中空部分,使陶罐有了盛水、承物等器物之用,否则,一个实心的没有内部空间的陶罐还能称其为陶罐吗?“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居住在房子里的人,使用的正是这个墙壁围合的空间啊。
无为而治,正是要去积极地作为,去制作幅毂;去用水土和泥制陶胚并反复地锤击踩踏;去开窗凿户,这些都是为了创造出一个“无”的空间。小到企业,比如我们公司,董事长一上任,就把工作重点锁定在打造优势平台上,为所有的下属部门提供支撑同时用稳定的制度维护一个自由积极创新的空间。大到国家,若拿陶罐来做比喻,
掌上国学院创办人,著名学者杨鹏老师说:朝廷这个陶器,有军队系统、有情治系统、有司法系统、有救济系统,这四大“国之利器”就构成了朝廷这个陶器的陶身部分。国家这个陶器的陶身做出来了,社会的中空部分就留出来了。什么是社会的中空部分?就是朝廷无为而治的部分,百姓能够自主自由的部分。
这样的一个保护层,成全了中空的部分,保护着国民们在其中安居乐业,和谐生产。每一个国民,都不忘记,在他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4、无为而治是虚心无为
作为一个“埏埴为器”或“凿户牖为室”的创作者,在器皿做成或房屋建成之后,下一步工作的难点应该就是“无为”了。“无为”的目的,是要维护中空部分的自由和谐畅通,毕竟,空,才是陶器和房子的本质和灵魂。
然而,欲望是“无为”的劲敌。老子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有欲望本身没有错,但是欲望的度很难把握。尤其欲望在权力的支撑与纵容之下,更是容易无限扩张,往往成了难填的欲壑。《淮南子》上说:患生于多欲。多余的欲望,不仅侵占了内部的空间,还耗费了内部的资源,干扰了内部的秩序。那么,控制欲望有没有办法呢?道德经上有言: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实腹强骨,身强体壮是持续工作的前提,除此之外,还要虚心和弱志。虚心,是心灵的放空,放空之后才能接纳包容、海纳百川,才能成为虚怀若谷、有容乃大的百浴王。弱志,是指不代替他人思考。传统计划经济导致的市场活力匮乏,正是“豪情壮志”地代替市场去思考,以少部分人的智慧代替绝大多数人的智慧而造成的。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之能知,莫之能行。”老子告诫我们要“虚心”,还要“弱志”,但是老子也同时预见了世人的“莫之能行”。成于内而形于外。“修之于身,其德乃贞。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不断地修为自己,才能做到做好“虚心实腹,弱志强骨”,才能看见自己的无知,才能看见为做到“虚心无为”而付出的为,才能更为客观深刻地观察理解这个世界,也才算是练好了“无为”的内功。
5、有与无
看到无为而治中的“有为”,靠的是观察,靠的是“视力”;看到无为而治中的“无为”,靠的是领悟,靠的是“智慧”。哲学家周国平老师说:“智慧不是一种才能,而是一种人生觉悟,一种开阔的胸怀和眼光。”
鼻子能够呼吸,耳朵能够听见,你的眼睛看到了它们的轮廓,你的心之眼看到了“以其无用为用”的空吗?
芦笛能吹奏出美妙的旋律,你的眼睛看到了笛子,你的心之眼看到了笛子中的虚空了吗?
阅读名画,你的眼睛看到的画面上的色彩、笔触与构图,你的心之眼看到了作者的情感以及他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了吗?
文学作品,你的眼睛看到了文字、遣词造句与修辞,你的心之眼看到了作者的精神了吗?
诱人的物品、高节奏的工作,你的眼睛看到了光鲜耀人的生活,你的心之眼看到了心灵空间的侵占与奴役了吗?
……
抬头望向窗外,光的影子在对面的建筑物上移动,风中似乎传来了声音,那是鲁米的诗:
让自己虚空,好能像芦笛一样吹奏出妙韵。
让自己虚空,好能像芦笔一样书写出奥秘。
【余老诗写作研习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