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
生活需要一些仪式感,我们都知道古代人是十分讲究仪式的。通常现在我们把一些古老的礼节称为繁文缛节,如果家中有个强势的老人,按照大家族的传统,每逢家中有事情的变化,老人都会站出来,把各类禁忌通通训导一番。这些在年轻人的眼里通常就像“繁文缛节”这个词一样,含有贬义。
然而事实是什么呢?年轻人丢掉了一些所谓的传统,却引进了西方的新鲜玩儿应儿,比如“强迫症”,又比如“星座”。下面的对话几乎常常出现在你的身边朋友和同事的对话中:
“我一般喜欢先放这个,再放另一个。”A说。
“你就是典型的处女座。”B说,“对了,你什么血型?“
。。。。。。
其实我们是需要一些仪式的,比如一节瑜伽课的开始有调息静坐,结尾有休息术。大约十多年前,我的第一节瑜伽课是在高考后的那个假期,我在当地报了一个健身房的月卡,当时健身房在人们的概念中都很模糊,更别提瑜伽了。然而现在我依稀还是能记得第一节瑜伽课的最后,老师让我们躺下来,然后说一些放松你的皮肤,放松你的手指的词,我竟然就这么睡着了!而且是从来没有过的完全放空,完全不知不觉的睡着了,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听妈妈唱摇篮曲,或是听鞠萍姐姐讲故事的睡眠。
因为休息术,我爱上了瑜伽课!
若干年后的今天,我从事了当时曾经向往过的职业,成为一名瑜伽老师,至今我依然热爱这份工作。
精 力
我一直希望瑜伽最终的发展方向是类似于”茶道”,”花道“这样的体验。因为瑜伽本身就有自己的仪式在里面,比如在开始上课的时候,都会有一段五到十分钟的“调息”。调息就是瑜伽课里面的第一道仪式,这种仪式的存在不是为了让他显得有多么高大上,也不是为了跟隔壁的健身课或者舞蹈课故意区别开,调息的目的在于将你的感官收摄回来,让你的精力能静下来,他巧妙地利用了呼吸,让你的情绪,思维聚集在呼吸这个点上。大道相通,有些方法论上会教给一些对工作有拖延症的人一些方法,比如下周要交给编辑的文稿迟迟没有动笔,你可以尝试在一张空白的纸上随意的写几百字,而后兴许会发生才思如泉涌的神奇的事。而开始的随意写写正是“调息”进而调心的过程。目的就是让你能“聚精会神”。
我认为一节成功的瑜伽大课,包括其他的健身大课。目标不是把会员累死,第二天抬不起胳膊。而是寻求一种途径,让大家能找到工作和生活之外的放松的感觉。如果参加大课的练习者有了明确目标的人,比如解决身体特定部位疼痛的,或是减肥增强体能的,可以再配合相应的私教或是小课来解决。
在传统的工业时代,每个人都是生产线上的一员,那时候流行的时间管理,说到底都是无限期的出卖个体的时间,谁能熬,谁肯干,谁就能产出的量多。而互联网时代,让我们感到最幸运的是,拼体力已经难以取胜,你能加班到十二点,我就能连续24小时不睡觉。你能练到每天跑3公里,我就能5公里。这样类似于工业时代的流水线式的运动模式,仅仅适合于运动小白们的“快速入门”,如果加上时间的维度,加上长期,加上年龄增长,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能跑“半马”,“全马”的能力么?
未来的未来我相信会属于“一切均有意义”的生活,今天就给想想,给你的运动,给你的瑜伽练习赋予一个意义,带着这样的意义,即使每天抽出十分钟静坐调息,简单伸展,何处不是瑜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