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梵高,可以从传记、书信、画作三个方面入手。
传记推荐史蒂文·奈菲、格雷戈里·怀特·史密斯合著的《梵高传》,在作者背后有一个庞大的研究团队,研究了丰富的数据,将梵高置身于宗教传统、政治、家庭史的背景之下,较为客观、完整地呈现了梵高的生平。
了解梵高的画不妨读一读《余光中讲梵高:追寻生命》。梵高曾经昭告世人:我,就在我的画中。可惜我们不是每个人都有一双敏感的眼睛,余光中先生的解读,使我们得以借助先生的眼睛,去“看”到梵高画作背后的灵魂。
《亲爱的提奥:梵高传》,收录了梵高一生中的重要信件,我们可以从这位画家的真切自白中直入他的心灵。这些书信文笔流畅,思想不乏人生哲理,完全可以当做散文去阅读。
这三本书分别出于他的研究者的冷静、欣赏者的热情和他本人的真切,三种不同视角,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立体的梵高。
那个荷兰小镇的红发少年,如何一步一步走向他命定的人生道路。虽然历史终究不可触摸,虽然过于纯粹难以见容于尘世,然而那颗灼灼的艺术灵魂,时空终无法使它蒙尘。
提到文森特•梵高一定绕不过另一个名字:提奥。提奥是文森特最喜欢的弟弟,兄弟两人自小亲密无间。
文森特陪伴提奥一起长大:冬天教他滑冰、玩雪橇;夏天,和他在沙地上堆城堡,领他去冒险,给予他启迪甚至是奚落和责骂。
在文森特人生的最后十年,提奥每月寄给他一百五十法郎,坚定支持着哥哥的创作生涯。文森特一生传后的信件有七百五多封,其中写给提奥的多达六百五十二封。这也是这本《亲爱的提奥:梵高传》书名的由来。
书中收录了从1872年7月文森特写给提奥的第一封信,直至1890年7月最后一封信。在书信中他侃侃而谈,关于艺术、阅读、宗教、情感、生活经历,真实反映了他的孤独、他的勤奋、他的思考、他的挣扎、他的艺术思想。
如果这样一个人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想来也是不受欢迎的。他长相平庸、性格乖僻、疯癫偏执、身无分文,一心做着不能填饱肚子的艺术梦;只能说,艺术家不属于这个尘世,他们是为艺术而生,使命是用艺术来照亮尘世。
梵高有作为艺术家的天赋,他观察自然细致入微,用文字描绘风景也栩栩如生。大自然的每一幕都刻画在他的脑海里,他竭力想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通过画笔表现出来。
“海天都是灰黑色,但海平线上已经露出破晓的微光。时间还早,但我听到了一只云雀在歌唱,海边花园中的夜莺也鸣叫起来。远方的灯塔亮着光,海上漂着一艘巡逻船。”
“一群白鸽从冒着烟的黑烟囱之间飞过红砖屋顶。院子后面,绵延着一望无垠的铺满纤弱青草的草地。平静的灰白天空让人联想到柯罗或范霍延的画。清晨时分,越过屋脊和长着杂草的檐槽,你可以看见生命苏醒时的最初模样——飞翔的鸟,冒烟的烟囱,远处漫步的小小人影。”
“穿过一大片被树木和房屋环绕的草地。房间后面耸立着高塔。草上挂着露珠,暮色已然降临。西方的天空仍然残留着余晖,但东方的天空却升起了月亮。一位满头美丽银发的老妇人(穿着黑衣)正在树下漫步。田野里,男孩们点燃了一大堆篝火,火苗在远方跳跃。”
艺术需要天赋,然而梵高最大的成功是没有 浪费自己的天赋。他孜孜不倦地学习,持之以恒地勤奋,坚持不懈地追求,才为人间留下了艺术的崇高与辉煌。
这位自学成才的画家,始终孜孜不倦地学习,自我发现和自我觉醒。“我认识到,自己应该想杜米埃那样去思索,去感受,不去理会那些纷纷扰扰,而集中精力于能给我们思想启迪,比草地或白云更你能打动人心的事物上去。”
他重视基础的学习和积累,“声名鹊起的画家往往只能风光一时,只有那些信仰并喜欢学习解剖学、透视法和比例等别人觉得枯燥无聊的东西的人,才能在绘画的道路上坚持到底,缓慢却又确定无疑地成长。”
他一边通过大量的临摹进行自学,一边向同行学习,从素描、水彩、石版,一直摸索到油画,吸收巴比松派、印象派、点画派等各个画派的特点,他吸收传统又颠覆传统,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天赋给了梵高一双敏感的眼睛,而阅读滋养着他的心灵。梵高一生手不释卷,文学始终是他须臾不可离的伴侣。他对提奥说“通过阅读,你就会开始思考许多事情,思考所有的事情,而通过思考,你的思想水平就会提升,不管你愿不愿意。”
他阅读了大量莎士比亚、狄更斯、巴尔扎克、莫泊桑等作家的作品,这帮助他“保持某些感情和情绪,尤其是对人类的热爱,还有对更高级的存在的信仰和认知。”
对自然对人类的热爱,让他的作品富含人文精神和生命力,正是这种人文感召和饱满活力,透过波荡的线条、充沛的色彩,不断感动着世人。
梵高的创作时光只有短短十年,但是作品数量惊人,他奉献给艺术的,不仅是狂热和激情,还有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勤奋。“谁要是可惜自己的生命,终会失去生命,但是谁要不惜生命去换取更崇高的东西,他终会得到。”
在烈日下、在狂风中、在暴雨里,梵高像农夫一样,背着沉重的画架、画具去室外画画。
有一次在森林里作画时,赶上了暴雨,他在大树后面避雨,等了足足一个小时,“我不后悔等这么久,因为雨后的林地土壤呈现出惊人的浓郁色调。暴雨来临之前,我就是跪在地上作画的,以获得较低的视角。现在,我必须跪在泥浆里。”
风大的时候,他把画架深深钉入地面以保持稳定;夜间创作的时候,他在自己的草帽上点几根蜡烛,就是凭着自己草帽上那几株摇曳的烛光,创作了绝世名作《星光夜》。
“我对别的东西越来越不感兴趣。随着杂念被逐渐排空,我的眼睛开始发现越来越多的美。艺术需要艰苦地工作,不顾一切地工作,以及持续不断地观察。”
纵然天赋才华,离开这样不顾一切的努力,梵高是否还能取得这样的成功?对于这位艺术家 ,除了感动,还有钦佩,我们大多数人,在努力这一步就输了。一个人能为他的梦想付出多少努力,就能走得多宽多远。
从布鲁塞尔开始到奥威尔直至生命终结的苦行之旅,梵高始终坚定着自己的艺术信念。他对画家这份职业的高度尊重,使得他在生活和创作中从不妥协。
“我将贫困潦倒,但我就是要做画家。我想保持人性。在我看来,倘若一个人背离了自然,倘若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名利富贵,他就会背离人性,甚至连他自己都不会承认自己已经迷失太远——哦,如果那样活下去,他可能就会变得黑白不分,最后沦为自己应该成为或者想成为的那个人的反面。”
画商泰斯提格建议他去画容易卖出的水彩画,他坚定地拒绝为了钱妥协,不肯为了谋生改变自己。“出于感激,我想以素描和油画的形式为这个世界留下一些纪念品。我画这些画,绝不是为了讨好某个画派,而是为了表达真挚的感情。”
“画家的责任是将自己完全沉浸在自然之中,运用所有智慧将自己的感情融入作品之中,并让其他人理解这种感情。可是,在我看来,为了好卖而作画是难以达成这一目标的,只能欺骗热爱艺术的人的眼睛。”
虽然在他的时代,梵高不容于世俗,但他依然在世俗中踽踽独行,哪怕是在最潦倒落魄的时候,也不曾放弃艺术创作的热情。“虽然我们可能会不时失败,虽然我们有时会心灰意冷,但我们都必须愈挫愈勇,就算最终事与愿违也无怨无悔。”
高更这样评价他:“当今的艺术已经成了被冰冷的计算左右的生意,而你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坚守了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当我们在生活中徘徊在命运的十字路口,或者在琐碎的生活中充满疲惫,回头想一想初心,也许它可以引领我们走出困惑。
向日葵是梵高的代表作品,他对提奥说:“你知道,芍药属于简妮,蜀葵归于科斯特,可是向日葵多少该归我。”他对自己的向日葵信心颇坚,他的向日葵生机灼灼,充满热情与活力,亦是他生命与精神的自我流露。
他在困苦、失望中,也挣扎着不曾放弃生活的热情,“只要我们努力去正直生活,我们就会成功。尽管我们肯定会遭遇悲伤和失望,而且很可能做错事,但可以肯定,心里火热比心胸狭隘和谨小慎微要强得多。”
“有时候凛冽的寒冬会让人觉得自己已经冷得不关心夏天会不会来,因为现实的痛苦远远超出了未来的欢愉。可是,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严寒终有一天会结束。总有一个晴朗的上午,风会停,雪会化。”
“我全力以赴的生活,不能论生活会变好还是变坏,我都坦然接受。”
然而在与疯病苦苦搏斗几年之后,梵高年仅37岁就匆匆结束了生命。他的人生犹如硬币的两面,一面是黑暗,在生活中他穷困潦倒,受尽世俗的冷遇;一面是光彩,在艺术上他倾尽心中炽热,散发出瑰丽的艺术光辉。
向日葵昂头扭颈,追光逐日,梵高一生热切追逐着心中的艺术之光。他短暂的人生,如同他喜爱的向日葵,逐光而往,向阳而生。
梵高给提奥的最后一封信写于1890年7月24日,27日奥威尔乡间的麦田里响起了枪声,29日梵高在弟弟提奥的怀中过世。文森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两兄弟的故事还没有完结。
文森特·梵高去世后,提奥悲伤欲绝,他积极宣扬哥哥的艺术,为了文森特的回顾展四处奔走,后来陷入精神失常,不到半年,于1891年1月25日去世,年仅33岁。
又过了二十三年,提奥遗孀乔安娜读到《圣经》里一句:“死时两人也不分离”,心有遗憾,便将提奥的遗骸运到奥威尔,葬在哥哥身边。
注:梵高是否自杀仍然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