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是指清净,只有持戒清净的修行人,才能离欲界而超色界,得到色界的清净庄严。
知因缘法尽,这里是指缘起的还灭边,即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这是还灭理则。
虽然,我们在这里讲在嘴上,喝茶的时候聊在嘴上,但在禅修的时候,还是要通过身心去体会,当身心契入到状态后,要起正思维。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何法有故烦恼有,何法缘故烦恼生。这个时候去禅观、禅思,只有这样子的用功,才会有开悟见法的机会,解脱的因缘。
菩萨是有求必应的,但是这种有求必应,能解决当下的热闹,而却不能持续解脱。
因为很多事情,因缘错综复杂,只有静下心来,把我执、我见放下,把一些感受放下,然后去看待这件事情,才能找到合理的、合适的处理方法。夹杂了我执、我见,夹杂着自己的感情成份在里面,可能对这些事态就看不清楚,看不明白,处理的时候就不会很妥当。
在禅定的过程当中,去体会生灭灭已的灭。五蕴也好,六处也罢,都离不开受,感受的受。六根触六尘,触了以后马上产生的就是感受。所以,在禅修的时候,去体会这个受。体会受的时候会发现,你跟受基本上就是一回事。发现的时候你才知道:以前都落在受里面!人生就是受生,也不是你的人生!其实这个受,如梦境般的变幻生灭,是非我非我所;这个苦,川流不息的无常着,也是非我非我所。只有发现了这个问题,你的禅观才是正确的。因为发现了执着苦的真相,才能生厌、离欲而灭尽。
我们要求大家在吃饭的时候,在生活当中,就试着去练,试着去体会,把这种思维模式,先在脑子里面、脑海里面贯彻下去。当境界来临的时候,哪一种境界、哪一种体会不是落在受里的?没有。凡是有境界都会通过你的身心起作用。它一起作用,肯定起感受。所以我们只有把这个受了解清楚,观察明白,才能在境界里面脱生而出,如鸟出笼。当脱生而出、如鸟出笼的时候,才称为:知诸受灭尽,才能把受灭尽。没有产生这种如鸟出笼的状态,那说明我们的觉察力还不够,还要继续去体会。
觉诸结解脱,什么叫“结”?我们那个染爱的“爱”,在心里面像结一样打在那里。爱得很深,爱的很粘,爱得很牢固,就像结一样。所以要解开这个结,需要梵志勤思禅,要修禅定。通过正定把它看清楚,认清楚。像这些结,结果不通过禅修正观,很容易落入惯性当中自己都不知道。
可能同样一件事情,你的处理方式是这样子,但在人家看来是在浪费。
佛陀在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缘起性空。这个缘起是十二因缘的顺观逆观。六道里面的轮回,这是缘起的流转,缘起的还灭是性空。
所以,我们讲缘起性空,它里面的内含大家要清楚。为什么呢?在禅修的时候,就要这样去观察。只有通过这样的观察,才是古仙人道、古仙人径、古仙人道迹。只有这样去观察,才能契入到诸佛的法性当中。才能体会到所谓的佛佛道同、法法平等。所以,修行打坐怎么用功,这里已经都讲出来了。
菩提树下成正觉是佛陀自觉,他是怎么自觉的?独一静处,专精思维,不放逸住,这是条件!禅思就是入四禅八定,在禅定当中起正思维。起什么样的思维呢?何法有故老死有。去考虑人生的真相,寻找痛苦烦恼的根源。释迦佛是这样子的,我们看到其他七佛也是这样子。所以我们今后在禅修过程当中,也不离这个。古仙人道、古仙人径就这么一条路,没有第二条路。修什么能解脱?离开这个都不能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