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时,江苏那边开始搞退融资服务费,重点核查融资成本明显高于市场平均利率的项目,另外个别地方还明确了融资中介费要控制在0.5%以内。
因态度比较坚决,追缴效果还不错。少的有退几万十几万的,多的有退几百几千万的,某地级市搞下来,就追回了数十亿的费用。
被要求退费的机构,大多都是当年做了债券承销的,标债金额大,规模基础在那,费用总额也就不 低。
还有踏实做事赚点辛苦钱的,城投让退费,但服务商头铁硬是不退,最后被告了的。
近期一份裁判文书显示,某地城投去追缴服务费,结果败诉了。
事情大致经过是,2021年时,城投平台和服务商签了服务合同,服务商给平台引进资金方,融资总额为2亿元,约定平台以融资额的0.1%支付服务费。
2亿资金,千一的费用也就是20万,21年底城投平台付给了服务商20万,协议算是达成。
但今年初,平台却把服务商告了,想让其返还之前的20万以及这些年对应的利息。
原因是平台认为该服务协议违反了某地融资指导意见。
只不过审判结果显示,该指导意见仅是意见,对服务商没有法律约束力,平台要求服务商返还服务费,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被法院驳回。
从这个判决结果可见,合法的融资服务费还是受法律保护的。
城投三四年前给出的0.1%的费用都想要回来,平台这是想钱想魔怔了,也难怪现在愿意来做管理人的越来越少。
对于管理人来说,要面临的各方风险不少,一是可能有收不回服务费的风险,二是有被秋后算账的风险。
多数服务商都有些服务费收不回来的案例,甚至个别情况,费用没收回来,前期垫付的销售费用却已经给到了投资人或者花出去了,这钱也连带赔了进去。这是活干了,钱没拿到,还得倒贴。
加上垫资、领投之类的资金占用,税务之类的风险,到手的成本降了,风险却不减,以至于整亏了一个项目,可能后面要五六个项目才能回本,因此也越来越多管理人躺平,不愿意出来做业务了。
非标还好些,标债从去年开始卷天卷地,新发的城投债票面被压到二点几,个别机构赚的费用估计连个房租和物业都不够,因此有一部分机构又回过头去玩非标了,成本降了后,只能说是挣点养家糊口的钱。
大家目前就只能是卷一卷,等下一波风口起来,还有机会。
而从众多案例来看,哪怕项目结束,要求机构退回体外费用,其实也很难影响到投资人,像平台、渠道、服务商、施工方等,都可能吃亏,唯独很难让投资人去吃这个亏。
对于投资人而言,顶多就是有遇到延期晚付的风险,至于跑路、赖账、伤本金之类的终极风险,至今还从未发生过,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拖的久一点,只要平台肯认账,解决无非就是时间问题。
当然了,无论行业再卷,我们都会一直坚持下去的,长期深耕城投赛道,坚持价值投资,用行动来看多并押多城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