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奶茶”刘若英导演的处女作《后来的我们》在电影院上映,我就买票去看了。看完之后,我并不急着写点什么,因为有个问题像一只老鹰在我脑海里盘旋着,一直找不到答案的方向。《后来的我们》里有一句旁白: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我们”了。这是为什么呢?
《后来的我们》情节挺老套,林见清和方小晓两个人是老乡,在北京回老家的火车上相识,相爱,分手后又在机场邂逅的故事。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美好年华里也有这么一段撕心裂肺的回忆,特别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因此,后来没有“我们”的原因,主要有两种意见。
大多数的人意见倾向于责备林见清还没有学会爱。
方小晓学历不高,能找到的工作就是发传单、清洁工、售货员等基层类的工作,工资不高,根本不能在北京站稳脚跟。因此,她把留在北京的希望寄托在找一个在北京有房的人结婚。为此,她吃了不少亏,比如被法学博士的妈妈嫌弃、被在国企工作的老男人当成“小蜜”养在外面啊。但是,自从她和林见清在一起之后,小晓不再做“捞女”了,当她在帮客户介绍房子遇到男客户勾引时,她硬气地走开了。
说起来,小晓就是“有情饮水饱”那种爱情至上的女孩子,影片从头到尾,小晓都没有开口向林见清要求“买房、买车”,有的只是两个人在偌大的北京城相互取暖的画面。
很多人理直气壮就是这点:像小晓这样的女孩子都不要求林见清买房买车,他只要懂得珍惜就好,还要怎么样啊?事实上,你不是林见清,你怎么清楚林见清真正的想法呢?
方小晓和林见清感情的转折点在林见清的工作受挫后。林见清大学毕业后,创业失败,找了一份客服工作,业余时间构思打算开发的游戏项目。
他对生存有一股很强烈紧迫感,他太希望早日摆脱眼前的窘迫,在北京买房,在老同学面摆阔了,早日给小晓想要的生活了。期望越大,压力越大,弹性越小。当他被粗暴的客户殴打后,他选择了打架发泄,把自己封闭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不再过问小晓的冷暖,不再主动与小晓沟通。
恰在此时,房东打电话通知他们搬走。此处,导演的光影处理得特别好。他们又搬进没有阳光的隔板房,暗示着他们的感情跌入黑暗了。搬新家后,小晓站在走廊透过玻璃窗看到一朵在白花在阳光下绽放,注意!只有一朵!一个人生活的阳光与两个人在一起的幽暗形成鲜明的对比,小晓离开了。
看到这里,很多人觉得林见清很渣,大约觉得女孩子青春也就那几年,全部给了你了,你还自曝自弃。可是,我们假设林见清向小晓倾诉挫败感、无力感,小晓有心理能力接纳他吗?不见得!
因此,我并不觉得他们分开是因为林见清没有学会爱。
另一方少数的观点责备方小晓不识“大爱”。
小晓的离开时,林见清推开窗户,他也看见那朵独自在阳光起舞的小白花。惟一不同,他看到的是自己的锦绣前程。
小晓此时的离开,林见清不用担心她会失望了,不用怕自己会失去她了。他得到了喘息的空间,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的开发中,然后他成功了。
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买房,他终于可以给小晓想要的生活了。他借着春节回家时,他向小晓请求“再给一次机会”,小晓还是拒绝了。他想不通,反问:“我现在有房了,为什么你不能和我在一起?”
方小晓说她想要一个家。
林见清并不懂方小晓说的“家”是一个什么,他理解的家就像小晓初到北京时想法一样:有房。这个也是林见清支持者的想法:男人在外努力工作,累死累活赚钱,就是为了这个家啊。站在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么做才是正确的。可是,方小晓却把家局限于情绪上相互取暖,真的不懂男人的付出。
无论是谁的过错,正如林见清问方小晓:“如果当时你没走,后来的我们会不会不一样?”方小晓给的答案都是会分开,没有所谓的天长地久。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啊。
恰好我正在看心理学大师荣格著作《寻求灵魂的现代人》一书,里面谈到了他和恩师弗洛伊德分道扬镳的事,他说:“不是我们创造了观念,而是观念创造了我们“。霎时,茅塞顿开。
换句话说,人是观念的随从,林见清和方小晓分开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观念不同。
第一次分手时,林见清说:“我以为我把你睡了,你就会跟了我。”
第二次分手时,林见清说:“我有房了,你为什么不能和我在一起了?“
站在方小晓的角度,林见清一直都不懂她真正的心理需求。
站在林见清的角度,我尽了最大的努力去打拼,给你想要的物质生活,可是你怎么不懂呢?
观念不同,何必强求在一起呢?后来,没有了我们,那就没有吧!
2018年,灵林玖玖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