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解决群众燃眉之急和后顾之忧的意见》,用时代的笔触勾勒民生的背景,用务实的方略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民生是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南针”。党员干部要认真观察民情,为群众排忧解难,温暖人心,支持群众稳定幸福。
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详细的分析,更准确地了解民意。从“政为民、本为民、罚在省、税在低”的治国智慧到“希望全民温暖,全力走出山林”,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到“让越来越公平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时代追求,以人为本的理念早已铭刻在共产党的行动坐标上。要调查民情,关键是摸清线索。党员干部要走进田间巷子,通过家访、院谈、网上征集等多种渠道,建立涵盖教育、住房、养老等领域的民生需求数据库。针对“老旧小区改造进度缓慢”、“义务教育程度分布不均”、“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要根据受益的迫切性和范围进行分类、动态更新,确保每一项民生需求都能准确定位、清晰记录。只有把人民群众的挂虑挂虑放在首位,才能把民生工作做得有的放矢、精准施策,真正做到“人民有所期待,我有所作为”。
突破困难,促进实效,更彻底地缓解人民群众的困难。“实效”二字贯穿《意见》始终,彰显了将民生愿景转化为现实图景的使命感。民生无小事。衣食住行等每一件日常事务都与人民的幸福指数息息相关;每一项与安全和福祉相关的具体需求都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期望。缓解人民群众的困难,关键在于实际工作。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不能浮于表面,而要深入群众,在一线倾听群众呼声,在一线解决问题。主动成为政策的“翻译者”,用人民听得懂的语言解读惠及人民的措施;转变为善于解决问题的人,用钉钉子的精神解决就业、医疗等民生瓶颈;转变为需求“传感器”,从公众的犹豫和犹豫中发现隐性需求。走进学校、医院、工厂、社区,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学难、就医难、停车难等问题,逐一制定解决方案。落实“不通宵工作”原则,推进问题根治,让群众在获得感上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建立机制,提供优质服务,暖人心。长期以来,人民群众的心得到了温暖,这就要求我们用系统的思维来规划民生工作,既要立足于解决当前的具体问题,又要注重长效机制的建设。一方面,要建立民生问题闭环管理机制,定期审核已解决问题,及时响应新需求,确保民生工作联动有效落实;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利用数字技术优化服务场景,通过“民生服务平台”实现社保、医保等事项的“一站式服务”,让信息多流动,人少出行。广大党员干部要有“成功不一定是我的”的宽广胸怀和“成功一定是我的”的责任感,消除“形象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