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听过10000小时定律,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要在一个方面出类拔萃成为精英,必须要在这个方面努力至少10000小时。听到过一个口译老师的故事,她本科学的历史,但是喜欢口译。在听到了10000小时理论之后她自己算了笔帐:如果每天坚持练习5小时,一年300天,那么需要7年在这一方面成为精英。
今天在Sinny的读书群里分享这个理论的时候,还被科普了另一个理论:10000小时定律是基于想要彻底掌握一个领域;然而100小时定律基于相对知识:大多数学科只需要100小时的积极学习即可变得比绝对新手有竞争力得多。特地去Google了一下100小时理论,发现也是很有用处的,因为毕竟对我们而言,用10000小时精通一件事,事件太过于漫长,我们这一生无法精通太多事;但是用100小时去了解自己未曾了解的一些事,拉广自己的知识宽度,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用100小时定律,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如果直接说找到那么两三件事情,用10000小时去坚持,可能有朋友就会问我:这两三件事我又不熟悉,我怎么知道我是不是喜欢?所以这就是100小时定律的意义。
100小时定律是着眼于我们知识的宽度:我们从对一个方面一无所知的小白,到优于绝大多数的绝对新手,只需要100小时;而且对某些领域,只需要几十个小时的练习,就可以在这一方面有一定优势。假定我们每天花费两个半小时去学习一个新技能,那么只需要一个半月,我们就足以掌握这项新的技能。而且两个半小时的时间,不管是上班族,还是学生党,都可以利用每天晚上都时间来达到这个要求,不是吗?
假定我们用一个半月去学习一个新技能,一年12个月,就可以学会8个新技能;坚持几年,学会的新技能应当也可以积累到一定数量,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宽度,同时从这些新技能中挑选出两三件自己很感兴趣或者希望坚持的事情,用10000小时去坚持,也是挺好的。
100小时定律其实在生活中也是可以受到检验的。曾经看到过一个作家po出的自己对10000小时定律的记录,从她开始写东西,到她的第一篇被读者认可的文章,她用了三十几个小时。当然这时间排除了她为了写作而做的准备工作:读书,素材收集等是不算在内的。想来算上这些时间,总过也花费了100+个小时吧。
于我而言自己开始写文字,写公众号的时候,从刚刚开始简书的首页投稿接连被拒,到写的文章上了首页,这也花了那么快两个月,每晚花费两三小时在写作读书上。可是即便这样,也依然认识到自己仍需要继续努力的。
用10000小时定律去坚持那么两三件事,让它们成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一个学商科的妹纸,就只好从核心竞争力这方面来聊聊10000小时定律对我们的影响啦。10000小时定律于我们而言是从知识的深度而言;而这个知识的深度,最终就会成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一个方面做到精英,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从商业的角度来说,一个企业若没了它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企业的经营必定不是长久的。于我们也一样,我们需要有那么一个核心竞争力,帮助我们在这个社会上立足。
我身边有一个叔叔,说是炒股很牛,对股市的很多预测都是很准的。原本以为他本科学的是相关专业,后来听老爸说,叔叔大学和他一样,学的是电气自动化;后来工作后,国内的证券交易所刚刚起步,那时候还是上世纪90年代。刚工作的叔叔没有钱,就每天去证券交易所,把股票的走势一天一天的画在白纸上反复研究(说专业点就是复盘嘛),一画就是三四年。之后慢慢有了钱,开始自己做投资,也就成了周边人人夸的“股神”。曾经在证券公司实习过一段时间,深知复盘这个工作对一个交易员来说至关重要;那些大牛级的交易员,每天都会在下班后花费至少三个小时去复盘,去总结。
在生活中,我们更多的看到理工科的人里更容易出现那些技术大牛,而商科,文科类很少。对理工科的人来说,本科四年,每天6个小时学习自己的专业,一年就算250天,那么四年就有早已积累了6000个小时。工作之后如果干着专业相关的工作,每天工作8小时,每年工作300天,那么只需要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可以不足4000小时的gap,继续工作下去,那么足以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做出成绩。而文科和商科的我们,不是我们不够努力,而是因为专业的特性,很少有人可以真正的沉下心去积极学习,所以我们专业所出的大牛,也就少了那么一些。
知识的宽度和知识的深度都是很重要的,知识的宽度能够增加我们的气质和阅历,知识的深度让我们在这个社会上有一个拿得出手的能力去立足。很庆幸自己学了ACCA,通过ACCA的学习让我看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点,而CFA和FRM的学习,都是让我在金融相关的领域中弥补自己的知识漏洞。
对Sinny来说,现在算是找到了两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事情,希望可以自己坚持下去;同时也会开始用100小时定律,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兴趣点。那么你们呢?是不是喜欢自己的专业,是不是已经找到了自己想要去实践10000小时定律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