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4传习录学习心得第四天 陆澄录1

今天重点学习体会“‘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
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工夫”。
“主意”属于“知”,“工夫”属于“行”,阳明先生阐述“知行合一”时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其实“主意”也是“本体”,只是偏于从“知”这个层面来说“本体”。所谓“知是行的主意”,此“知”即是“知行的本体”。
阳明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须从“始”与“终”两个方面来领会“主意”的涵义:首先,“惟精”工夫以“惟一”为发端,“惟一”为“惟精”工夫之“始”;其次,“惟精”工夫之终结处也是“惟一”,“惟一”为“惟精”工夫之“终”。
阳明先生以米为比喻,“要得此米纯然洁白,便是惟一意,舂簸筛拣是惟精之工,然亦不过要此米到纯然洁白而已”。“惟一”是“惟精”工夫所要实现的目的,但“惟一”作为“主意”,不仅在“惟精”工夫之终结处,而是贯彻于终始的,如《中庸》所谓“诚者物之终始”,故阳明强调:“非惟精之外复有惟一也”。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此五者为“惟精”工夫。所谓“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为“主意”,诚者,不贰也,通过“诚之者”工夫而最终实现“诚者,天之道也”。
《大学》八条目为“惟精”功夫,“明明德”作为“惟一”贯穿本末终始,故“明明德”为八条目之“主意”。
    孔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博文”为“约礼”工夫,则“约礼”为“博文”之主意。“格物致知者,即诚意之功”,阳明先生曰:“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中庸》曰:“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其中,“诚身”与“尊德性”为“主意”,“明善”与“道问学”为“惟精”工夫。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们小组走访的第二个孩子,是个准高三学生,一个文文静静的男孩子,除了微笑,除了只有他必须作答的问题,不多说一句话。...
    心如止水_a8df阅读 177评论 0 1
  • 曾经问过你为什么叫余生,你说,哪有什么为什么,只是想到了,就叫了。名字来的如此简单,生活却不能让你简单下去! ...
    余生菲阅读 527评论 0 1
  • 多思之人不谈秋,怀志之人妄割竹。 闲淡步于林阶间,尤恐扰惊入秋虫。 晚露低落茵茵逸,早尾点触涟涟漪。 四季轮转因何...
    W小可Y阅读 196评论 0 1
  • 草长满山坡 遮住黑色的土地 留下一朵红色的花 黑色孕育生命 红色杀死了它 天空和大地一起破碎 黑暗终于战胜光明
    隋云阅读 268评论 5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