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历史剧《大秦赋》的热播,千年之前的各色人物粉墨登场,被我们重新欣赏和品味。在那个人才辈出、群雄逐鹿的年代,有一个人尤其惹人注意,他就是今天故事的主角—秦将王翦。
王翦是秦国不可多得军事家,一代战神。然而战国时期,名将辈出,王翦特殊在什么地方呢?
先看后世评价,王翦名列战国四大名将,威名显赫;唐代追封名将六十四人,设庙祭奠,其中就包括“秦将王翦”;北宋时编写的《十七史百将传》里,王翦位列第八,足见其军事才能之高,令后世敬仰!
再看个人表现,秦灭六国,王翦与其子攻灭五国,功劳卓著。屡战屡胜的王翦却不喜欢大规模军团作战,用兵以避免伤亡为准则,在杀戮无度的战国时代显得极为可贵!
最后看身后结局,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历史上武将是个高危职业,帝王的喜怒无常,政治上的险恶残酷,让很多功臣名将未能善终,王翦却能在灭六国后平安无事,逍遥自在。
纵观王翦一生,展示出超人的谋略,过人的格局。这样的高人当时却是个身怀“二心”的另类人物。
接下来就来看看王翦是怎样的身怀“二心”,功成名就后,还能使祖孙三代富贵平安。
第一,处处惦记的“仁心”。
身为武将,杀伐果断,不惧生死是最基本的要求,而王翦却心怀慈悲,不愿过多杀戮。
公元前239年,当时的秦王赢政,准备攻打赵国,任命自己的弟弟长安君成蟜为主将,樊于期为副将,率大军出发。结果,长安君受到樊于期的蛊惑,临阵倒戈,企图夺取王位。
嬴政派王翦前往平叛。王翦最忌讳自相残杀,于是派说客混进叛军,见到了长安君,递送劝降书信,剖析利弊,情理并用。长安君后悔不已,自愧归降,叛乱平息。
秦王称赞他“视军兵如手足,体百姓之疾苦”
公元前229年,王翦发兵进攻赵国,遭遇赵国名将李牧。李牧扼守天险,王翦久攻不下。
王翦用兵,最不喜过多伤亡,此时转换思维,采用反间计。王翦重金贿赂赵王宠臣郭开,诬陷李牧谋反,赵王信以为真,派大将赵葱代替李牧。
李牧明白换帅意味着什么,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坚决反对。结果赵王下手更干脆,暗中布置圈套,斩杀李牧。
李牧死后,王翦势如破竹,大败赵军。仅用三个月,便攻下赵国都城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就此灭亡。
同为秦国名将的白起,长平之战大胜后,却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五万。前后对比,可见在那个视“生命如草芥”的时代,王翦的仁慈是多么难得。
王翦的为人处世也彰显“仁心”。范雎是当时著名谋士,秦昭王礼贤下士,请范雎做相国,为秦国出谋划策。
范雎与魏国丞相魏齐是仇人。在秦国得到重用的范雎,威胁魏国交出魏齐,魏国刚刚战败,无力保护魏齐。无奈之下,魏齐逃至赵国,投在平原君赵胜门下。
王翦深思之后,向秦昭王献上妙计,由秦王修书一封,宴请平原君赵胜,等赵胜来到函谷关,找借口留住平原君。同时修书告诉赵王,不交出魏齐,平原君只能暂留秦国。
接到秦王来信,赵孝成王大惊,立刻派兵捉拿魏齐。魏齐无奈,逃回魏国信陵君处,信陵君哪敢收留,魏齐“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得拔剑自刎。
赵孝成王立刻派人,拿着魏齐之首去见秦王,秦王这才放平原君回国。秦王把魏齐之首送给范雎,范雎更加卖力,效忠秦王。
王翦为秦王考虑,不费一兵一卒,就灭了魏齐,既除了强敌,又送了范雎人情,可谓“一箭双雕”
第二,与世无争的“平常心”。
施展才华,效忠报君是所有臣子的追求,也是皇帝的要求;然而名臣良将一旦建功立业、威名远扬,就有功高震主之嫌,反成了皇帝打压的对象。老道的王翦深谙其中道理,以一颗“平常心”安然处之。
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召集群臣商讨灭楚大事,此时“战国七雄”的其它五国都已被秦所灭,秦军士气正盛。
秦王召开军事会议,商讨灭楚大计。青年将领李信,此前屡立战功,当时正陶醉于成就之中,目无一切,表示只需二十万人马,便可灭亡楚国。
秦王听后,倍感振奋。老谋深算的王翦,却劝告秦王:楚国国土广阔,资源丰富,虽有战败,仍不可轻视。要想灭楚,非六十万人马不可。
秦王斥责王翦说:“王将军真是老了,居然如此胆怯。李信保证二十万兵马便可扫平楚国,勇气可嘉”
于是秦王下令,由李信和蒙武率领二十万军兵,南下伐楚。
军中将领为王翦抱不平,向秦王陈述王翦功劳。王翦却阻拦,说终于乐得清闲,同时告老还乡,杜门谢客,过他的安逸生活去了。
谁知李信、蒙武大军进入楚境之后,遭到楚国名将项燕,被楚军引诱深入,突然间楚军主力尽出,秦军大败,丢失两个营寨,战死七名都尉。楚军得势乘胜追击,杀得李信弃城而逃,前功尽弃。
秦王后悔没听王翦的建议,亲自登门拜访,请求王翦领兵,称“非大将军出马不可”。
王翦的部下随从认为应该推辞,摆摆架子,也找回之前被秦王斥责的面子。王翦却呵呵一笑,只要求必须有六十万兵马,便可带兵灭楚。秦王大喜,拜其为大将,备齐六十万兵马,交给王翦指挥。
起兵之时,秦王亲自到灞上为其送行。此时的王翦,又让人大跌眼镜,请求秦王多赏赐自己一些良田、美宅。
秦王哈哈大笑: “老将军不必多虑,待战胜归来,可与我同享富贵,无需担心晚年生活”
王翦回答:“微臣不敢,在下为将,功劳再大,也不敢奢望封侯,还请王驾多多赏赐良田、美宅,以便为子孙后代留下基业,免去老臣后顾之忧”。
秦王立刻应允,答应灭楚归来“赐良田宅园甚众”。王翦出发之后,又连续派使臣回朝,请求更多的良田美宅,一副求田问舍,追求安居乐业的模样。
这种做法令人难以理解,部下随从劝诫到:“将军在关键时刻,不向君王报告军情,反而不断要求封赏,这不趁人之危么,秦王怪罪下来可怎么办呢?”
王翦却笑着解释到:我所率六十万大军,已是秦国全部精锐,大王怎能放心呢?大王一旦有了疑虑,必然不能完全信任我,影响到行军用兵。
我一再请求良田美宅,就是让秦王对我放心,把我当做追求物质享乐的人,让我放手用兵,完成灭楚大业,造福于大王和国家。”
众位部下随从瞬间茅塞顿开,对王翦佩服得五体投地。王翦贪得无厌的假象消除了秦王的疑虑,从此对他信任无比。
灭楚之战,王翦再次展现超常的心态,到达楚国后,不急于和楚军决战。攻下城池后,坚守不出,同时把六十万秦军编为五路,夺取楚国的钱粮,用楚国的钱粮来养精蓄锐。
王翦主动示弱迷惑楚军,楚将项燕轻敌,被王翦打败。楚国的钱粮又被秦军夺走,一年后,饿扁的楚军再次强攻,吃饱的秦军一鼓作气,击溃楚军主力,杀死项燕,灭了楚国。
在整个过程中,王翦的平常心起到关键作用,秦王不信任时,主动退缩;秦王重新启用时,绝不骄横;主动贬低自己,逃避秦王猜忌;面对较弱对手,绝不轻视,不打无把握之仗。
王翦攻下楚国,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一时风光无两,被封武成侯。接下来王翦马上急流勇退,选择告老还乡,再次彰显他的高明之处:既然天下统一势在必行,自己也该功成身退了。
都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最是无情帝王家”然而对于王翦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王翦之所以能活到最后,是因为他凭着“仁心”和“平常心”,面对各种处境,都能从容应对,凭借高人的智慧和胸怀,最终能够在荣华富贵中安享晚年。
百年之后的韩信,在战场上拼死拼活,躲过了敌军的刀枪,却防不住刘邦吕后的斧头;千年之后的年羹尧,战功不输王翦,带出了“只知军令,不知皇上”精兵强将,之后的结局不难预料,勤政的雍正皇帝自然收了精兵,灭了强将。
平常心是一种人生态度,处事不惊,遇事不乱。心怀善念,“二心”并用,必然有精彩的人生!
读史明智慧,品史懂人生。在王翦身上,可以看到大智慧,看懂王翦的人,自然看得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