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回上海,忙的有些没有时间读书,实在有些惭愧。觉得心里有些空空的。每天还是要留一个小时给阅读,精神粮食不能断啊。
《我们仨》的第一部分写的非常隐晦,杨绛先生想用一种梦境的方式,来描写他们仨在最后分别的日子,钱钟书和女儿先后住院,她成了联系一家子的唯一纽带。不知道亲自看着最亲的俩个人先后离开是什么样的心情。也许无法直接描绘,于是先生选择这种淡淡哀伤来面对他们的离别吧。“从此,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存在...”,人不在了,剩下的只是冰冷冷的屋子。
一辈子的时间很短,三个不同的灵魂凑到了一起,组成了一个家,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里,相互扶持这走完这一程,彼此再见的时候虽伤感缺也无能为力。现实就是如此残酷,无人能免,大家的缘分终究只有这么多。事情说的容易,接受起来终究是需要时间的。从小的时候嗷嗷待哺,到长大以后的相濡以沫。我们因为有了家人的陪伴,这一路走来倒是也不会觉得太艰辛,温暖一直都在。
看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真是有趣、丰富、支持。我想他们平时一定很少争执吧,因为他们是那么的相亲相爱,在一起的时光珍惜都怕来不及,又怎么舍得去互相伤害呢?
钱钟书一部《围城》火遍中国,他倒是觉得这是个负担,多了许多应酬与人情,对于他来说,只是有更多的人知道了他而已。他与杨绛先生平日里很少跟人来玩,好像这个世界里他们有彼此就够了,杨先生是今年离世的,在她最后的日子里,她依旧过去只属于她自己的生活,很少与人交际,整日以书为伴。是的,他们嗜书如命。甚至说家里有时候会来客人,都觉得“耽误”了读书时间。
与他们不同的是,女儿圆圆热爱交朋友,从上学的时候起,她周末都会带一批学生回家来玩,女儿的朋友就是全家的朋友。钱媛热情开朗,热爱工作,是个好老师。跟她的父母一样,热爱读书,热爱生活。钱媛对待工作是一丝不苟的,哪怕是改作业,也务必严肃认真。在最后住院的时间里,来看她,陪她的人也络绎不绝。只是从小就体弱多病,上学时,也经常休学在家养身体,竟然在60岁生日还差两个月的时候离世了。他们仨最晚来到世上,却是第一个离开的。次年钱钟书也离开了。
杨绛说:最后只剩我一个人来思念“我们仨”!
我们要这样度过这匆匆几十年才能不辜负来人间走一回呢?
珍惜吧,珍惜大家在一起的每一天。不抱怨,不辜负。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不能把这大好的时光就这么浪费了,总不能到人生最后的床榻前,回想自己的一辈子,觉得毫无生气?那岂不辜负了这一趟人生旅行?
2016.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