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前,我加入了无戒老师的365写作行动营,开启了每天日更的生活。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收获巨大。在今天做一下复盘,总结收获,发现不足,开启下一段的日更任务。
一、不用自律的自律
完成每日更文任务,共37篇文章,6万字。
连续的更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新手的苦恼不是坚持的热情,而是无物可写的困境。在听了老师关于素材的讲课后,从日常生活中的十个方面着手收集素材,“素材库”的概念让自己有意识的收集写作素材建立储存。我也摸索出了自己的方法,每周从自己的素材库里选取七个题目作为一周的日更计划。每晚睡觉前,我会从素材库里挑选一个题目作为第二天的日更,并提前拟好提纲。于是第二天的日更就会变得轻松。
素材不够时,我会从电影和书本中寻找灵感。比如我把电影《大鱼》分解成一个连载故事。我也开始构思自己的魔幻故事。历史书中的片段也可以找一两个出来,加入自己的视角和想象,可以写成故事或者穿越文。发散开去,就会发现可写的东西很多。这样做的好处还有一个,就是可以尝试着找到自己的写作方向。《鬼吹灯》、《盗墓笔记》也仅仅是以盗墓为题材,就可以创作出大量的书籍,拍成电影、电视剧。我也可以从日更中,逐渐找到自己的方向,从而深耕其中。
为了保持输出,读书变得极端重要。格格老师分享的,以项目管理的方式来管理读书理念,让我受益颇深。我因此制订了自己的读书计划。一个多月中,读完了四本书,《人类简史》、《万历十五年》、《成为作家》、《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听完了《大唐兴亡三百年》,还有一些零星的诗词散文。
读书(包括影视)对我的日更影响是巨大的。我写的文章中,约有一半与读到的书或者看过的电影有关。读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联想到《唐伯虎点秋香》中的“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于是写了关于双声叠韵的文章。在听《大唐兴亡三百年》、唐代宗李豫说的“不痴不聋、不做家翁”时,由此可以写了一篇有趣的散文。《万历十五年》让我刷新了对于历史人物的认识,以及从人物细小处入手反映广阔历史空间的手法。《人类简史》更是影响到我对人类历史的全新理解和人类未来走向的认识。《成为作家》是无戒老师重点推荐的书目,对于有志于写作的人来说极为值得一读。《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是李下老师推荐的,让我们提升对于文学的品味。我在读完这本书后,更加理解了李下老师对于文学执着的爱恋。
日更带给我的另一影响是规律作息和坚持运动健身。为了确保每日的日更任务,不让自己因为未能完成任务而焦虑,我选择早起日更,而早起的前提是早睡。没有充足的睡眠,就没有第二天的日更、读书和工作保障。这个月很好的坚持了规律的作息。每晚十点后不再触碰手机,十点半必须关灯睡觉,早上五点半到六点间起床,日更后是两遍五禽戏,以及三组俯卧撑。规律作息和健身让我很少会精力不济。五禽戏的练习,让我不会因为长时间的读书和写作而感到肩颈疼痛。
复盘这一个多月的行动营,让我找到了正确方法,坚持把自己认可的事情做下去。正是对这段时光的发自内心的认同,让我坚持了每天的写作、读书、健身,而不是经过刻苦的自律。这样的方式,让我感到充实和喜悦,让我可以走得更久、走得更好。
二、不足之处和改进方向
首先是时间利用效率低。对于大块时间的利用较好,而对于碎片化时间的掌握不好。长期养成的松散的工作习惯,造成了自己工作效率低,同时还有拖延症。其实一天只要有两到三个小时的高效工作,我就可以很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那么白天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一篇散文或者赏析一两首诗词。
其次是每天的日更更多的是自己的自嗨,只顾抒发自己的感受,或者写出自己的想法。无戒老师说的,“文章不拿给别人看就没有意义”。还是要更加的沉下去,去观察和体验别人的生活,找到共鸣,才能写出更有意义的作品。
然后是没有进入写作者的状态。什么是“写作者的状态”?《成为作家》中说到的,“盎然的兴趣和生动的记忆”、“只要不让自己陷入漠不关心和单调乏味的状态,你就能为你的写作激活并再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仍然没有用一个写作者的眼光打量世界,仍然在用自己多年来的习惯状态在工作、生活。当然,这并不容易,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修炼完成的状态。但是要朝着这个方向不断的努力。
三、坚持
四十天的坚持,其实根本不算什么,因为写作者不是保持每天一千字以上的日更,甚至不是写上一百万以上的字数就可以水到渠成、马到成功的。对于写作者来说,写作就是他的生活,跟吃饭睡觉一样平常,跟写了多少字、坚持了多长时间无关。要坚持初心,从写作中省视自己、改变自己,从而找到更好的自己。也许我今后会为自己的写作树立一个目标,也许我找到了其他更适合自己的道路,那是今后的事情。当下,要把日更坚持下去,哪怕是自嗨,哪怕是不成功的文字,也要坚持下去。因为这段时间的坚持,已经证明了这是我当下最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