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二一八)

学习《伤寒论》273条

(原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译文)太阴病的表现是腹胀满而呕吐,饮食不下,腹泻很严重,时时腹痛。这是脾阳虚弱,寒湿困脾而致。治当温中散寒,若误用攻下法,势必导致脾阳更虚,而出现胸脘部位硬结胀满的变证。

(释义)太阴病、指足太阴脾经和脾脏的病变。脾主运化,当脾阳虚弱,寒湿内盛,致脾运化失职,胃肠气机不畅则腹满,脾主升清,脾伤会使升降机能失常,脏腑相因,脾不升清则胃不降浊,上逆而呕吐。脾失健运,食入不能运化因而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自利、腹痛为原有的症状,脾阳虚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则泻泄日渐加重,腹痛腹满食不下等症候也越来越重。治疗宜温中健脾,祛寒燥湿,若错误的使用下法,必使中阳受损,寒湿滞留,结于胸下,就可能形成正衰邪实,胸下结硬的变证。

太阴为三阴之首,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初始阶段,临床表现多为里证、虚证、寒证。夲条伤寒学家认为是太阴虚寒证的辩证提纲。清代医家程扶生说:“此条太阴总证也。太阴之脏为脾,太阴之脉入腹,故腹满时痛吐利,为太阴病也。食邪在腹,则移行而利减,此寒邪在脏,故自利日益甚也。阳邪所干,则痛而暴烦。此阴邪在腹,故腹时自痛也。盖邪逼于上则吐而食不下,邪逼于下则利甚而腹痛,上下交乱,中州无主,此但可行温散,设误下之,则在下之邪可去,而上之邪陷矣,故胸下结硬。”夲条为脾虚寒证的典型证候,我们在临床上不论遇到外感、杂病、只要具有上述证候的特征,就可确诊为太阴虚寒证。

尤在泾谓“此足太阴病之的证也。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故其病有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腹痛等证。然太阴为病,不特传经如是,即直中亦如是,且不特伤寒如是,即杂病亦如是。但有属阴属阳,为盛为虚之分耳。而太阴者脏也,满而不实,法不可下。”若下之则胸下结硬,中气伤者邪气必结也。

总之凡在临床上遇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的表现,不论传经或直中而来均属为太阴脾虚寒证,治宜温中散寒。但需于里实的可下之证相鉴别,若误投攻下必致中阳受损,使寒湿结于胸下,形成正衰邪实,胸下结硬的变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 一 太阳病脉证提纲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二 ...
    avantyao阅读 13,297评论 2 57
  • 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 (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其人...
    悠悠然的快乐时光阅读 5,268评论 0 0
  • 胡希恕先生认为:经方临床的核心,是“八纲六经”以及由此细化的“方证对应”。 具体来说: “八纲”是指表、里、寒、热...
    九味甲子阅读 11,502评论 0 4
  • 來蘇集卷四 太陰脈證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鞕。 [[陽明三陽之裏,故...
    美君阅读 2,463评论 0 1
  • 太阳病辨证纲要 【太阳病提纲】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分类-太阳中风】 2.太阳病,发热...
    xyledzhu阅读 3,89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