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9《曾国藩传》(1)学问

【书名】曾国藩传

【作者】张宏杰

【主题】: 曾国藩的学问

        曾国藩在点评早年的自己科考失利时,自己总结的第一条就是:“资质之陋,众所指视”(P8页),意思是他自己的资质之差,所有人都看得见。左宗棠在日后点评曾国藩时,常言:“涤公(指曾国藩)方略不甚长”,“才亦太缺”,“于兵事终鲜悟处”。(P251页)意思曾国藩这个人学问上没有什么特长,也不懂什么战略,对于打仗根本不会灵活领悟,全用的是笨功夫。

    笨功夫,就是曾国藩最大的特长,他的一句口号是:“结硬寨,打死仗”。

    曾国藩科考失利,最大的一次失败是在他第六次科考失利,这一次不但落了榜,还被学台:“悬牌批责”,意思是主考官看了曾的文章,觉得他的文章逻辑欠缺,道理讲不通,于是把他的试卷贴出来作为反面教材。但同时主考官也觉得他的基本功还行,文笔尚可,于是又给了一个安慰奖,叫“佾生”,就是在孔庙祭祀时,礼仪表演的那个人。而且他下一次可以免考县试和府试,直接参加会试。

    一般的读书人,六次考秀才不中,还收了这么大的委屈,全省除了名,也就回家务农去了。曾国藩没有。他反反复复分析了自己缺陷和特长。发现自己由于比较笨,四书五经基本上都被背下来了,都记住了,科考的基本功都打得挺扎实的,这是自己的长处。但是他仅仅会背书,会模仿,这是不够的。他学得比较死板,并没有找到做文章的规律和窍门,于是他专心收集历年考过的好文章,和自己的文章做对比,找出不足,重点是抓住文章的大局和脉络,抓重点,抓主线,抓框架,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纠缠于细节,于是所写的文章的风格为之大变。

    真的考试的时候,曾国藩不忙动笔,而是细细地思考了半个时辰,在一股一股地慢慢展开来写。最后细细打磨,终于在第七次,考中了秀才。

    此后,曾国藩仿佛开挂一样,科考、做官之路一路顺畅。

    所以这里,可以学到两点:

1、基础知识,基础概念,必须是用“笨功夫”。意思就是该背的一定要背:语文文章一定要背,外语单词一定要背,数学、物理化学概念,公式,定律,一定要背。要烂熟于心。这就是硬功夫。躲不得,巧不得,逃不得。曾国藩如果没有死记硬背四书五经的基本功夫,后面的开窍和思路顺畅几乎是无稽之谈。这个“笨功夫”的道路,必须要走,别无他图。这里强调的是一个“做”字。

2、但是真的做起来,具体方法上,有所讲究。万事皆有法。记忆也有法,其原理就是艾宾浩斯曲线,具体的做法可以参考《思维导图》里面的记忆之术,或者学习《最强大脑》里面那些记忆方法。前提是先去要做,要去背,要去记忆。做到了一定程度,再学习记忆方法和技巧,再去运用于实践,不断地修正不断地调整,直到找到一条符合自己的,记得又快又好又多窍门。此谓之曰“窍”。可以说这个“窍”字,几乎每个人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特点,唯一的共同点是,“窍”一定是在“做”的基础上,结合“做”这个实践,才能找得到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