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如此凉热,“老人家”的诗句,在南北半球的当下。得到了客观体现。无所不能的互联网,让游子可以隔空感觉到,母国家乡伏天的热。是的,不再是30多度的“温柔”,而是高温直逼到43、44度的酷热,甚至还有继续高走的势头。本来偶尔热上一天、两天,还能接受、忍受,可一热就达10天、半月,这日子真不知该咋过了。前两天与家兄微信闲聊,告知重庆今年又热,幸得家有空调,每天起码要开23小时,这还是充分考虑到“烧机”的因素,否则一刻也难停。
家国高温持续、炎热如此,虽然隔着近万公里,也有浑身冒汗的错觉。而身处南半球,再说具体点在东北澳,此刻正是冬季末月。常态温度处在20~10度左右。天晴日早晚冷点,正午前后阳光灼热;若遇阴雨天,气温不降反增,人体感觉温润。这样的冬天气候,还能叫做冬天吗?如果用老家重庆、成都视角看,如同初春或晚秋,不冷不热正宜人。可在东北澳当地,这就是冬天该有的样子。在这样的冬天里,上点岁数的,也会绒装加身;青壮年少的,照样短裤短衫,大不了加一件外衣。怎么这么怕冷?为啥就一点不怕冷?各自都在心里嘀咕。难道这就是多元文化、人种不同、年龄差别的特征?
还等几天,母国农历“立秋”,咱们客居的这,也该“入春”了,当然南半球意义的春季,还得等到公立9月伊始。春天的东北澳,可没想象的好,少雨、干旱、草木枯萎、枝叶焦黄。但春天也没那么不入眼,最美的蓝花楹、凤凰木花,也在这个季节绽放。家有后院嗜好种植的,也正是“栽花得花、种豆得豆”当季。闲不住、有期待的,又该忙乎一阵子、开心一阵子了。
(本文插图湖畔随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