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经历过语言暴力吗?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们往往认为动手动脚对人的伤害最大,其实,恶性的语言攻击才更具有杀伤力。

                       

                      01

好好说话是对彼此最基本的爱


夫妻俩去看电影,电影散场后,老公说“还不错呢”

老婆说“不喜欢打打杀杀,演得太假了,完全不感兴趣”

“不如你看韩剧吧,哭哭啼啼,又什么欧巴”

“怎么,我看韩剧不行吗?你看那些破动作片就好了?就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武夫一个”

“我怎么就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了?你说话也不能这么难听啊”

“我说得不对吗?你家人不都是这样吗”

……

好了,成功点燃了导火索,接下来,自己脑补…

说着说着就说偏了,都成了小沈阳的苏格兰情调中的裤裙,小夫妻简单的一次看电影,最后因为跑偏的语言搞的双方心里窝火,还伤了感情,像这种对话,在爱情里是大忌!

有人说,我们就喜欢开玩笑啊!可是,别忘了,每个人都喜欢听到对方说出能赞美自己的话,而不是一味揭伤疤,戳软肋,即使是开玩笑,一次开玩笑没关系,倘若每次开玩笑都是这种挖苦讽刺加各种暴力性语言,顺便捎带着全家的这类玩笑,你究竟能吃得消吗?


                    02
暴力语言蒙蔽爱——道德评判


我们从小就学着用貌似客观的语言表达自己,遇到自己不喜欢或者不理解的事情,就会想到别人的不对。我们一心分析错误属于什么性质,而往往忽视了自己以及他人得需要。

因此,同事更关心一些细节,他就有“强迫症”;女朋友多想要一点体贴,她就是“不独立,太粘人”;男朋友帮你考虑多了下,他就“大男子主义”。反过来说,如果我关心细节,那很不幸,别人就是“粗心大意,不认真”;


                          03

强人所难只会撞墙碰壁,适得其反


不论在生活,工作还是其他方面,很多人相信,我们作为父母,作为领导,我们的目的就是去改变他人,让他人能顺从自己的命令并能循规蹈矩,本本分分。

强人所难,这一点,在家庭亲子教育上尤为明显。

作为爸爸或者妈妈或者家庭成员其他长辈,我的任务就是管教孩子,教给他规矩,什么能,什么不能,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

我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身份对孩子指手画脚,说一不二。

可慢慢地,你会发现,你可以提出很多要求,但你却无法强迫孩子们按照你所期待所憧憬地去生活,当你盛气凌人去教训孩子时,他象征性点点头,继续做自己的事情,完全当成了耳旁风,也完全把你这个“家长”的权威搁置一旁,不予理会,你马上意识到自己的权威受到了威胁和挑战,转而想用更暴力的言语打击孩子以证明自己的正确,不可否定的地位。

在赫布·加德纳(Herb Gardner)编写的《一千个小丑》一剧中,主人公拒绝将他12岁的外甥交给儿童福利院。他郑重地说道:


“我希望他准确无误地知道他是多么特殊的生命,要不,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将会忽视这一点。我希望他保持清醒,并看到各种奇妙的可能。我希望他知道,一旦有机会,排除万难给世界一点触动是值得的。我还希望他知道为什么他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张椅子。”

                        04
              不做生活的奴隶


我们常常听到“我应该早点知道”或者“我不应该做那件事情”。

除了“应该”这个词,我们还用别的方式教训自己,

例如:“我真受不了现在的生活。我必须要改改了。”

有的人说:“我真的应该戒酒了。”

有的人说:“我必须得锻炼了。”

与此同时,又不停地找借口不那么做,因为没有人想成为生活奴隶,戴上所谓的语言枷锁束缚自己的灵魂。

或者有些人完不成目标就会说自己“这么简单的任务都完成不了,我怎么不去死啊”

“这么点小事都搞不定,我真是笨到家了”

这些所谓的消极语言,自我贬低法不仅不会促使我们更有动力的工作,反而会让我们在工作中自我怀疑信心不足,降低工作效率。


“我们大多数的人所使用的语言倾向于去评判、命令、比较甚至去指责,而没有去鼓励我们善于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学会倾听,倾听他人,也要倾听自己的心声,去感他人所感受,体会自己所需要,明白他人和自己真正渴望的是什么,不强人所难并运用更具体的语言去表达,而非抽象的道德评判。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