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活学院义凯老师说姓名文化的起源

大家好,我是乐活学院义凯老师,很多朋友都有疑问,姓名磁场到底是什么,它会怎样影响着我们,是不是真的有着所谓的姓名磁场呢!今天就给大家分析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内容! 其实,在远古时期,我国就产生了姓名文化。因从伏羲、黄帝、炎帝、蚩尤到尧、舜、禹等都已经有了姓名,商周以后就更不必说了。名字一定不能乱叫,所以,有了姓名,就有了姓名学。西方文字就是代码,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符号。而中华文字具有其特殊性,每个汉字都有其深刻的内涵,绝不是简单的符号。这就决定了华夏人名不是简单的符号体系,除了甲区别于乙的意义外,还具有不同的内涵,其中的内涵或给予希望、或增加韵味,但不能乱叫,要图个吉祥,这就是姓名文化。战国时期荀子就曾提出了“名学”,要把社会上已经通行的名用国家法令制定下来,制定下来便不可更改。他说:“故王者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则慎率民而一焉……”(《荀子•正名》)当然,他所提出的名学和现在我们所说的姓名学还不完全是一回事。 对人来说,姓名姓名,先有姓后有名,姓的出现要先于名。在远古时代,“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白虎通》卷一),故姓氏随母。所以,“姓”字,即为“女”和“生”的组合,即为女所生之意。而“姓”的性质,是用以限制血缘关系相同的人通婚,因那时的国人就已经知道有血缘关系的人通婚不好,故要“远禽兽,别婚姻”。这一点,还不仅仅是从伦理的角度约束的,《左传达室•鲁僖公二十三年》中便有明确的记载:“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蕃”即茂盛的意思。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近亲结婚会生残疾儿,影响后代的健康。可见我们的先贤那个时候便掌握了遗传学的知识。 在古代,姓和氏是分开的。“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氏是姓的分支,在秦汉以前是独立存在的,而且那时普通百姓是没有氏的,只有贵族才有氏。因此,氏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迈进阶级社会的产物。《通志•氏族略》记载:“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姓无氏。”秦汉以后,姓、氏合一,统称姓氏。当时的国人由很多母亲所生,显然就有很多的“姓”,也就出现了“百姓”。“氏”或许是不同父亲的区别吧,也就是现在的同母异父关系。有地位的父亲才有氏,没地位的父亲便没有氏了。至于名则具体到了个体的人,成为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代号。 本文为乐活数字能量学原创(xxmg619413),未经允许禁止私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