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储能产业站上市场风口,全球储能市场需求迅猛爆发。作为储能产业链的中游环节,系统集成商上承设备提供商,下接储能系统业主,已经成为储能行业最受关注的“焦点”。对于储能系统集成商来说,技术、渠道、资金这三个关键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因素。
1.技术
储能集成是系统工程,需要对各关键设备环节进行统一协调,各环节的综合管理最优达“1+1>2”效果。
储能集成企业对外采购核心设备,然后进行系统集成, 但是各环节的配合及一致工作需要集成商的整合能力,外围的设备都能够在全市场进行外采,但是各集成企业的产品性能和效果却有较大差别。
储能系统搭建的经验积累是重要因素,管理系统往往是自主搭建。下游应用场景涉及火电厂联合调频、新能源配套储能、电网侧调峰、 用户侧填谷套利、无电地区微电网等多个领域,储能集成环节对电网理解和EMS/BMS相应能力要求较高。
主流储能厂商在电池和PCS方面或许可通过外采进行配套,但涉及监控、管理等的BMS与EMS系统基本都是集成厂商自主设计。
2.渠道
集成环节直接对安全负责,安全把控能力为重中之重。集成厂商是安全问题的首要负责人。储能系统集成的安全核心在于电池测(直流侧),其能量密集、拓扑结构灵活多变、电芯数量多且特性不一致等特点易发生安全事故。
大储:在大型电站市场中,产品同质化,且下游客户为大型电力集团或承包商。商业模式决定其关键竞争要素为成本控制和规模扩张,头部厂商规模优势凸显,格局将进一步集中。
户储:相较于电站市场以规模及成本为核心的同质化竞争,户用市场的竞争壁垒主要体现在产品与渠道的长期精耕细作,其竞争格局在较长时间内或都将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3.资金
大储建设周期长,资金占用比例较高,对资金实力要求高。主流储能集成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较高,反映其对行业为重资产行业且资金占用比例较高。目前单体储能项目的规模通常超过100MW,对应项目总投资超过亿元。
大储建设的流程包括选址、勘测、设计、确定方案、设备采购、安装调试、性能测试等等,建设周期在6-12个月。下游业主多为国网或五大四小等电力央国企,议价能力强、回款周期慢,导致储能集成商资金周转效率不高,对企业的垫资能力要求较高。
特别声明:部分内容转载 储能电站
相关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