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行宫古韵,寻徐州新风
2025 年 7 月 19 日,“雅韵寻踪,艺脉传承”实践队队员踏上徐州这片土地,怀揣着对乾隆行宫的向往与对传统文化探寻的热忱,开展以“雅韵寻踪,艺脉传新” 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渴望在这座古老而神奇的城市里,寻觅悠悠雅韵,探索艺术脉络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一、初见:乾隆行宫的历史回响
乾隆行宫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作为乾隆皇帝南巡时的休憩之所,坐落于云龙山东麓,面临故黄河,背依云龙山,建筑布局严谨,气势恢宏。
实践队员踏入行宫大门,“乾隆行宫” 的牌匾赫然在目,字体苍劲有力,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队员们依次参观了正殿、配殿、寝宫等建筑。正殿内,皇帝的牌位庄严肃穆,殿内装饰华丽非凡。天花板上的彩绘描绘着各种吉祥图案,色彩鲜艳,栩栩如生;墙壁上的壁画生动展现了古代的历史故事和宫廷生活场景,仿佛将人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配殿里陈列着与乾隆皇帝南巡相关的文物和历史资料,通过这些展品,实践队员了解到乾隆皇帝南巡的目的、路线以及在徐州的活动情况。寝宫的布置尽显皇家的奢华与舒适,室内的家具、陈设精美绝伦。参观过程中,实践队员留意到行宫的建筑细节,屋檐下的斗拱、门窗上的雕刻,无不展现着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图为实践队员于乾隆行宫前留影图。张奕凡供图
二、对话:徐州的文化传承
参观完乾隆行宫,实践队员来到周边社区,与当地居民交流。从居民口中,队员们得知乾隆行宫在当地居民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座历史建筑,更是徐州历史文化的象征。居民们希望通过各种方式保护和传承这座行宫的文化遗产。同时,居民们向实践队员介绍了徐州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如庙会、灯会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让徐州的文化得以在热闹的氛围中传承和延续。
图为实践队员拍摄乾隆行宫门匾图。张奕凡供图
为更深入了解乾隆行宫的保护和管理情况,实践队员采访了景区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向队员们介绍了行宫的日常维护、文物保护以及旅游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为保护行宫的历史风貌和文化遗产,景区采取了限制游客数量、加强文物修复、建立文物保护档案等一系列措施。同时,景区积极开展旅游开发工作,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开发旅游产品等方式,提高行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模式,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三、感悟:文化的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拍摄徐州标志建筑物图。张奕凡供图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员对乾隆行宫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它不仅是一座历史建筑,更是中国古代皇家文化和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见证了徐州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实践队员也对徐州的地域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多元的文化特色。它融合了中原文化、齐鲁文化、江淮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徐州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徐州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次活动让实践队员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将永远失去。队员们认为应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流失和破坏。同时,加强对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实践队员将继续关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队员们相信,只要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保护好文化遗产,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撰稿人:张奕凡
“雅韵寻踪,艺脉传承”社会实践队
指导老师:刘兆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