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有耳闻张家港的香山颇有点名气,也有些神秘,便生发寻奇揽胜的念头。
是日天晴气朗,我坐上豪华大巴,见一同前往香山的大部分是老年大学的学员,年龄相仿。一路上,满面阳光的导游小伙子手持扩音麦克风,如数家珍一样滔滔不绝地介绍苏州及周边的名胜古迹,中间还不时穿插发噱的段子,引得大家后仰前合,甚至连一向不苟言笑的老人也绽开布满皱纹的笑容,高兴得像孩子,满车洋溢欢快的气息。苏州离张家港不远,高速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个把时辰的工夫就到了目的地。
香山景区门楼上悬挂着“江南香山”的匾额,是四个金粉大字,熠熠闪光,据说是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的墨迹。景区门前的广场很是宽敞,见游客衣着鲜艳,红红绿绿,三五成群,在门口摆出各种姿态拍照留念。
徐霞客何以对香山情有独钟?缘由有二:一是香山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山上景点壮幽奇险,各擅其胜,为他山所不及;二是霞客族兄徐应震(号雷门)在香山买地结庐,植竹种梅,并筑圹于侧,“与山缔生死盟”。霞客三次到访香山,和族兄或赏梅栽竹,或登山观景,并举觞吟咏,畅叙情怀。徐霞客前两次游香山,约在1629年前后。他以苏东坡题额之梅花堂以及日月、花木、竹树、风雪、峰石为题材,接连写下了五首诗和一篇序,其中“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以及“千年迹冷荒丘,一旦香生群玉,不特花香、境香,梦亦香,可谓不负此山矣”等诗文佳句,已被后人百诵不厌。
香山不高,海拔高度136.6米,全山占地面积4.37平方公里。山体呈菱形状,由大、小香山组成。北坡险峻,南坡平缓,顶部开阔,素有江南名山之誉。
跟随着导游的三角旗,闪入我眼帘的是一座石拱桥,静卧在河上,好像在迎接八方来客。远处郁郁葱葱的山上有一座塔,又仿佛在招手欢迎我们的到来。
跨过石桥,踏上旧黄石铺成的路径,向山边走去。前面不远处,伫立三座静穆的雕塑。旁边的石碑碑文介绍了19世纪未20世纪初张家港的刘氏三兄弟(即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他们在各自的领域独领风骚,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三颗闪亮的星星,被世人誉为“刘氏三杰”。
来不及细看碑文介绍,便匆匆前行,忽见眼前是蓝蓝的天,青青的山,碧碧的水,山水相融,俨然一幅巨大的油画。
站在湖边远远望去,那清澈柔和的水,泛着粼粼的波光,荡漾在秋天湛蓝的睛空下,此情此景,令我想起唐朝王勃名篇《滕王阁序》的佳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坐在湖中幽静的亭子里,感受自然的魅力,心中的杂念也随之消弥,就如同明澈的湖水一望见底。
沿着湖边向前,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林间小道。漫步在幽静的小道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顿觉神清气爽。穿过一片树林,来到上山的路上,那干净的柏油马路宛如一条黑色巨蟒横卧在山间。
一路前行,望见半山腰上有一凉亭,便沿着窄窄的山路,拾级而上,到得亭内。一同游览的张老师见多识广,介绍此亭叫“望江亭”。
从亭上环视远近景色,隐约望见长江那奔腾不息的江面,耳畔蓦然响起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主人公江水英同志了望江水激动地唱出清亮圆润的歌声:“手捧宝书满心暖,一轮红日照胸间。毫不利己破私念,专门利人公在先……”只觉心潮澎湃,热情似火。
离开“望江亭”,原路返回。沿着柏油马路继续向山上登行,前方有座石碑坊,好像是到了香山顶。
在“香山揽胜”石碑坊下,我们兴奋地读起了竖柱上的对联,并在此留下了美好纪念的瞬间。下台阶右拐,朝高塔方向前行。绿色怀抱的塔身,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更加庄严肃穆。
矗立在香山之巅的聆风塔,2007年建成,为明清楼阁式江南古塔。北行百米左右,宝塔全身飞檐翘角,金色塔刹,八面九级,塔檐高49.8米,塔顶高64.8米。
站在塔下,仰望那雄伟高大的塔身,感觉中国的建筑师们真的伟大,它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塔门关着,好想登塔听听风吹铜铃的叮当响声,望一望锦绣江南的大好风光。
绕塔转了一圈,底梁上有唐伯虎的墨迹“月涌江流”四个大字,意思为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去。
晌午近午饭时间,景区内西施进香留下的采香径,苏东坡亲笔题额的梅花堂,徐霞客三次游览的桃花涧等古景,还有明香湖、沁香楼、荷花茶厅等新景,都没有去。香山揽胜,不是一次走马观花所能领略,这好比饮茶,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才能品出妙味。我留点念想,下次再自驾游,揽一揽这里的胜妙。
注:写于201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