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亏是福”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经常出现的场景是,你可能在某些情况下被坑了,你觉的自己亏大了,你很难过,愤愤不平,特别想找人倾诉一番,一般这个对象会是你的家人或好友,家人或好友在这种时候一定会陪你痛斥对方的各种不道德行为,然后附加一句“没事啦,吃亏是福”,虽然此时你可能依然愤怒,但听到这样的安慰,竟也无可奈何,只能默默接受了,因为此时你也想不出更高级有效的安慰自己的语言和方式了,想想此类情形是不是有可能大凡成年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呢?但是似乎鲜少有人真正理解这句话背后的深刻内涵,“吃亏是福”真的仅仅只是一句用来安慰人的话吗?
今天我们试着来扒一扒“吃亏是福”这句让人看似熟悉实则陌生的有些类似安慰剂的话,到底只是安慰剂还是有可能蕴藏着一些可能我们过往未增深入想过的哲理呢?
首先:理解“吃亏是福”这句话需要先弄明白范畴,“吃亏”是利益范畴,“是福”是道德范畴,对范畴搞不清楚时,我们容易片面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好像一件事情上你吃亏了,你就得福了,这里是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的,其实这句话表达的不是吃亏这事儿是福,是“有甘愿吃亏的心量才是福”-这才是完整表达,范畴是不是也瞬间一致了?你看这么简单的分析一下,我们就无比清晰这句话为什么经常会被滥用被误解了,你想作为无比平常平庸且普通的我们,谈什么心量啊,用一句老话来说“大部分人是心眼儿比针鼻儿都小啊”,所以不是“吃亏是福”这句话有什么问题,而是我们的心量根本就配不上这句话,因此坊间流行的一些说法反而非常的真实且客观,你是不是经常会听见某人评价某人,“XX啊,他这个人,占便宜少了就是吃亏”。再细想更有趣儿,如果“吃亏是福”是被验证过的有效的方法论的话,有人告诉你说“你就吃亏,好好吃亏,然后你就得福了”,你猜会有多少人愿意或敢于尝试呢?当然现在我们知道了,吃亏未必是福,有甘愿吃亏的心量是福,那我们再猜“会有多少人愿意尝试培养自己的心量来配得上在遥远的未来可能也许会兑现的福气呢”?估计你我的答案差不多吧,极少极少有人愿意且能够去尝试的。当然啦,我相信一定会有一些人清晰、明确的看懂了蕴含在这句话中的一个简单道理:“原来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关系中、事业中,透过选择在与人相处时不那么斤斤计较,在能力范围内给予他人力所能及的帮助,如此这般,我们的心量会慢慢提升,我们的视野会慢慢开阔,格局会慢慢打开”,如果有人敢这么操作,猜猜看会发生什么呢?我相信慢慢的这些人会发觉自己越来越有价值,越来越包容,越来越有对生活、事业、关系的掌控感,你看是不是很简单,原来觉得挺无处下手的一个事儿,其实竟然就藏在这些我们毫不在意甚至有些被唾弃的老生常谈里面。你想,原来若有某位良师益友语重心长的跟你说,“若你的格局心胸大些,你看到的世界会不同,你的成就也会不同”,你可能也隐约觉得对方讲的有道理,可细想呢?又不知道如何下手,而,此时此刻,你是不是有些觉得有路可走了?当然,心量、心胸、格局等等,这些属于境界层面,不是一两日能够锻炼出来的,需要我们长期的高频次的不断行动,累积,才有可能慢慢有一些些长进,不过做这些事儿的好处是,只要你敢尝试,它是很难失败的,因为前进一步就有前进一步的风景。
其次:我们再来看,关于吃亏这个行为,你是“主动选择”的?还是“被动接受”的?
这句“吃亏是福”,最早出自清朝著名文学家-郑板桥之口,起因是他弟弟郑默与邻居争一块地,而且他弟弟是占理的一方,但是邻居就是胡搅蛮缠的想强占这块地,这时郑默写信给郑板桥,想依靠当时哥哥的名声来吓退邻居来争得这块土地,但是郑板桥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就劝导自己的弟弟不要这样子,然后给自己的弟弟送去了一副自己写的吃亏是福的书信,以当时郑家的实力,他们是完全有能力拿到那块地的,但他们选择了“吃亏”,请注意这完全是主动选择,到这儿各位看官能品出一点儿什么了吗?在有能力能获得公平甚至占便宜的情况下主动选择“吃亏”,这是什么心胸与格局啊,有这样的心胸与格局,他们家族后辈学习到的会是什么?一定不会是对小事的斤斤计较,一定不会只看眼前的这一丁点儿的利益,一定不会整天各种抱怨各种看不惯,你想啊,他们连亏都吃的,那如若是被公平对待了,甚至是被优待了,那得多开心,多感恩,而恰恰是因为有这样的心胸与格局,赢得尊重,赢得合作,赢得各种机会一定是必然的,相信但凡有些眼光或见识的人是一定会选择与这样的人深交合作的啊。
最后:“吃亏是福”其实是心智模式成熟的显著标识
你是一个爱占小便宜的人吗?先别急着回答我,因为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人的直接反应一定是“怎么会,我怎么会是爱占小便宜的人呢?我很大度啊”,如果你是这个答案的话,请继续回答下面这几个问题,你抄过作业吗?你想过走后门儿吗?你想过一夜暴富赚快钱吗?看过这几个问题,估计很多人会沉默一会儿了,反正这几样我都想过,抄作业这事儿竟也不要脸的干过几次,之所以问以上这几个问题,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常常想着的是如何不劳而获,如何占便宜,是不是这样?我们再往下想,如果全人类都是这个鸟样子,好像也没有什么问题,动物世界不就这样吗?偏偏我们是人,我们有道德准则,我们有内心的良知,因此好死不死的竟然有些人就是能操作出来比你更高层次的行为,比如:你身边一定有特别注重“礼尚往来”的朋友,你请他吃顿火锅,他一定会找时间回请你一顿羊蝎子,你们的友情就在这样的你来我往中好好被呵护着,彼此相处的很舒服,越觉得舒服越交往的多,慢慢的友谊的小树苗越长越大,朋友变好友,好友变挚友,是不是我们身边的友情很多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你试试,你今天请你的朋友吃饭,买单时他说今儿没带钱包,下次再请他吃饭,他说他被老婆财政管制了,第三次,该买单时,他又说他这个月工资还没发,这样的人,你会与他深交吗?会与他合作吗?肯定不会的。而事实上,我们身边还存在着另外一个群体,这类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礼尚往来”了,礼尚往来虽然被倡导千年,像是一个很高的道德准则,但说白了也顶多算是“不亏不欠”,若以武功来衡量,选择礼尚往来为行为准则得人,顶多算是江湖里功夫实在一般,顶多打群架时能被招呼一声儿的,绝对还算不上高手。而,什么样的算是高手呢?高手就是像郑板桥一样的明明有实力占便宜,却愿意主动选择吃亏的人,这类人的胸怀,眼界,格局明显高于常人,他们一定是各个领域里的“能力者”,比如郑板桥,他是一个地区的父母官,同时又是书法家,文学家,他每天心里所想能是老家那几块地吗?他想的更可能是天下大事啊,作为这样的能力者,他肯定不会因为一件,两件小事和一般人计较什么的,这类人都有着共同的特质,他们心中装的是大帐,所以从来没时间更没精力算小账。 综上,你看出来了吗?这里面其实是体现了三种不同层次的心智模式:占便宜-礼尚往来-甘愿吃亏。想要不劳而获,偶尔占些小便宜,这是深植我们这些普通人内心的本能欲望,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这么想甚或这么干过,所以我们本能的不想吃亏;但随着我们被教育,我们的心智逐渐成熟,发觉这么做不太能在社会上很好的生存,所以我们会开始有意无意的选择“礼尚往来”这个安全、有效、已被大家接受的策略来换取各种资源,比如:金钱、友情、甚或爱情;但我们看那个例外的群体,能吃亏、肯吃亏的那个群体,他们实际上已经从“索取者”完全跃迁到了“责任者”甚至“给予者”的境界,而只有有能力成为“责任者”,有胸怀成为“给予者”时,才标志着真正的心智上的成熟,而这些心智上更成熟的人,他们有洞悉趋势的高度,有明道优术的能力,你想各种资源怎么可能不更倾向于流向于这个群体呢?这些人想不有所作为都难吧!
总结一下,“吃亏是福”这句老生常谈的话,正确的释义是:有甘愿吃亏的心量是福,有愿意吃亏的格局是福,有能力主动选择吃亏是福,如果只是被迫吃亏,吃亏后愤懑不平,闷闷不乐,甚至怨天尤人,那怎么可能是福呢?吃亏是福,是指内心豁达之人,在遇到人不正当的争名夺利时,选择了退后;在集体遇到事情需要奉献牺牲时,选择了向前。之所以能够做到点,是因为内心的价值观不是围绕个人的利益得失, 而是为了更高的标准:甘愿做、无怨言、不纠结、坦然欢喜!
羽白石
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