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网络老兵参加了华为云的生态论坛,而云计算作为基础设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云网一体,给客户提供整体性的解决方案,对客户的最终体验负责。让用户自己去采购网络带宽、专线、云主机、云数据库,再自行拼凑成一个完整解决方案的套路在云时代已经越来越难以吸引到大量的客户,同时在内容和网络资源领域拥有压倒性优势的互联网巨头们相比,华为因为同时在终端和网络设备制造领域拥有绝对优势而显得极为特殊。前者已经在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变革网络,而华为云拥有漫长的自下而上的历史积累,这种特殊性会给互联网以及网络技术带来哪些意想不到的变革?
在互联网巨头各自的围城中,网络软件和硬件自研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趋势,并形成了一个与传统网络差异巨大的新物种:云网。尽管云网已经充分考虑到了与传统网络的兼容和对接问题,但这种折衷并非没有代价,而且代价的价格并没有下降的趋势,而且这种代价已经越来越难以转嫁给电信运营商,因为互联网巨头本身也已经基础设施化,早已是大家口中的牛夫人了。在这种情况下,打破云网和传统网络之间的壁垒就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壁垒消除的速度并不完全掌握在互联网手中。互联网推动传统网络转型的作用不仅是间接而且缓慢的,而且自研在这个问题上也无能为力。但是华为的特殊身份和特殊优势,是否能够为快速消除壁垒提供一种超常规的可能性?
2023年12月29日上午,华为最新发布轮值董事长新年致辞中就表示,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华为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公司经营基本回归常态,预计2023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7000亿元人民币,2023年前三季度,华为实现销售收入4566亿元,以此推算,华为在第四季度销售收入超过2434亿元,这一数字大幅高于第三季度单季的销售收入1457亿元,同时也明显高于去年四季度1965亿元的销售收入,估计我在国庆假期期间买的遥遥领先是其收入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在峰会上华为的领导也提到了华为云的增长项目2022年也有将近32%增幅,在全球经济衰退以及美国高压制裁、中美关系持续紧张的大背景下,我们对华为业绩的解读可以用“惊喜+信心”来概括。所以无论是体量还是增速,都足以证明云计算都是当之无愧的长坡厚雪赛道。
华为消费者业务的体量和增速,是否也在说明驱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长期处于弱势的消费正在快速崛起,而传统意义上的投资和出口也在升级换代。而消费者业务在华为的迅速崛起,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能力开放以及应用驱动的网络正在加速到来。
全球范围内,无论是在网络设备制造行业还是互联网行业,具备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公司,正在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同时在应用层和网络层保有强大的影响力。虽然现在仍然有很多大公司只专注于一个层面,但是,你懂得。这种首先在公司内部打破层间壁垒的模式一旦成为主流,下一步是否就会推动这一领域由各自为战向达成共识的方向发展,并因此而大幅度降低信息流动和信息交易的成本,将互联网带入下一个黄金时代。因为云计算天生就不属于垂直资源供给范畴,云计算的核心是云而不是计算,生而具有跨域调度网络、计算、存储乃至安全等服务类资源的基因。云计算的核心价值不是资源本身,而是跨域调度资源、弹性可伸缩以及为用户提供丰富的服务,云计算天生与应用和服务是紧耦合关系,对于资源售卖业务而言,业务体量取决于资源规模,以资源为基准来计算,其业务确实是不足以支撑起能够与传统数据业务相媲美的营收和利润。但在互联网巨头的眼中,云计算的价值在于服务,固定资产和带宽、计算、存储等资源只是构成服务的一个要素。而服务的市场规模上限只与用户需求有关,下限才轮到资源体量来定义。云计算的核心毕竟是服务,按照全球云计算产业发展的规律,尽管云计算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IaaS\PaaS\SaaS的份额在不同的阶段各有侧重,但从长期趋势来看,IaaS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从零到一的初始建设期,大规模数据中心建设启动之后,PaaS将获得提速空间,但最终SaaS将成为无可争议的主导者
互联网的上半场,应用附着于终端,终端的算力决定了用户所能享受的服务类型和水平,因而运算速度更快的CPU是高端电脑的标配。但在最近的二十年中,云计算的崛起正在把应用和服务从分散的终端汇聚到数据中心(典型的如华为的云手机),终端的计算压力因此而缓解。对于普通用户而言,电脑CPU是酷睿I5、I7还是I9已经没那么重要了。20年前,绝大部分人看到一台电脑的第一反应是问硬件配置,或者干脆用CPU的型号代指电脑,比如“我有一台i7”。但现在大家更关心的是电脑上装了什么软件。号称最吃装备的重度游戏玩家更关心的是GPU,不过GPU的云化也已经逐步成熟,只待市场规模和产业形态的拐点来临。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无论是手机终端还是桌面电脑终端,都不太会把CPU、GPU、镜头这些硬件作为卖点了,服务才是核心。服务的核心特征,是高度的流动性。服务不会依附于特定的软件或硬件,哪里有需要,就流动到哪里。在一个以服务为核心的世界中,看电影一定要到电影院吗?拍摄专业的照片一定要用单反相机吗?买东西一定要到电商网站吗?答案都是不一定。
新的增长点在于以场景和用户为中心的跨域资源调度,今天的互联网和以前的互联网最大的区别,就是产业链的整合速度明显加快,而整合的主导者是拥有社交、支付、内容、娱乐完整生态的大型互联网公司,因为他们直接接触用户,对用户体验负责。而用户体验背后的支撑性资源和服务,自然也就要接受其调度和编排。在这样一种生态系统中,营收和利润在各个环节分配的规则也通常由头部企业制定,而且位于底层的基础设施通常是不盈利甚至亏损的。但在2B市场中,尤其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有了变化,以场景和客户体验为中心的产业赛道增值业务也必然具有直接对产业客户、或者说对端到端服务质量负责的特征,这和垂直业务部门只需要对端到端连接中的某一段负责的运营模式截然不同,天然需要跨域调度资源,必然会涉及到对多个业务部门资源的编排对接,场景和应用是纲,各类云资源是目,纲举方能目张。否则,无论开辟何种新的业务、注入何种新的资源,都只是得到了几根孤立的柱子,虽然有可能很粗,但却无法支撑起殿堂级的营收和利润。
企业上云成为刚性需求和趋势,即便是传统行业的企业客户也不再怀疑这个趋势,万物云化必然倒逼云网一体,互联网核心从三大运营商骨干网转移到承载应用的超大数据中心,企业上云表现出极为丰富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特征,而上云的过程中其实会消灭大量过去企业中存在的非标准化的服务和产品,无论这些变动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当其脱胎换骨融入云化浪潮后,原来高度碎片化的应用统一起来并形成应用层标准,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等资源的流动速度出现质的变化,传统的资源管理模式将会被迅速边缘化。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对云资源最为高效的调度和复用甚至增值。但凡事皆有两面,互联网企业和OTT对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偏执追求,让他们在2B市场产品优秀而服务不足,但行业客户需求的恰是贴身服务。在网络为核心的年代,扩容才是解决问题终极武器,但是在应用为核心的时代,云网核心价值应该是解决释放资源流动性,或者说是把网络转化为服务,在纵向和横向上释放网络资源流动性,把跨域、跨部门调度成本降到最低。
我国举全国之力推动以数字化为引领、以能源交通等配套布局优化为基础、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的大规模云网基础设施建设,将加速网络成为基础设施的基础设施。在新的全国基础设施体系中,网络将不仅仅是云的基础设施,其支撑和保障的范围将延伸到互联网行业以外,成为数字经济的基础和底座,“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而华为本身就是一个在突变中图存的公司。内外压力之下,华为云正在进行的基因突变也比以往更加剧烈和彻底,这一次的基因突变,是否能够让华为在互联网的下一个黄金时代占据核心位置?互联网的上一个黄金时代是以网络为中心的,华为是这个时代无可争议的王者,而互联网的下一个黄金时代是以应用为中心的,互联网巨头们已经先行一步占据了应用层的优势生态位。但是,腰部仍然缺少一个强大的支撑,华为云会不会藉由腰部位置的突围而成为新的枢纽?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数字化转型大幕之下,实现其目的需要长期的政策稳定和坚持。
我认为,和芯片的问题相比,上述问题更具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也更具有决定性。
对于网络这个领域而言,新的时代就是云网的时代,以应用为中心的时代。这个时代已经到来,无论是设备制造商还是芯片制造商、集成服务公司,要在未来保持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这个新的生态系统中谋得一席之地,并巩固之。《大学》中的一段话非常适合用来概括以上的问题: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长坡厚雪,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