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性精神

天然性是观赏石的自然属性

灵璧石

观赏石是天然成趣、观赏性强的石头。根据其产出可分为二大类,一类是无根而璞的独石(又称原石);一类是有脉相连的山石(岩石),需破山剖岩才能取得。

观赏石虽强调天然性,崇尚未经人为雕琢的石头,但也并排斥人为的加工处理。确需人为加工,原则上只减不增,不许拼嵌,不以人工的设计加工改变其基本观赏特点或面。人为加工处理应该是有利于充揭示或是显露观赏石的天然本色,石是主,人是宾,不喧宾夺主。

比如观赏石的清洗、抛光处理便是不可或映的环节。像大理石之类纹理岩石大都需破山剖岩才能得来,其外形都是经过人工加工处理的,但是其纹理图案却是天然而真实的,也是主要的观赏面。

有的山石,如九龙璧采集时也需锯截处理,但其锯截面大都只有一个平面,而且都不作观赏面。观赏石的自然美往往不是人工不能造就或替代的。苏东坡面对黄州石(一种如同雨花石的玛瑙石)便有如此感叹:“夫天机之动,忽焉而成,而人真以为巧也。”

观赏石的呈象具有再现性,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许多事物都能在观赏石中得以再现。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它的许多呈象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世界,以致许多观赏石是无法命题的,所以宋人欧阳修曾在《吴学士石屏歌》写有“万象皆从石中出”的名句。观赏石所具有的这种独特魅力,是任何种类艺术品所难以望其项背的。

单一性是观赏石的价值属性

太湖石

观赏石的价值主要是根据其天然的质、色、形、纹、韵等等的珍稀程度而决定的。世界上绝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块观赏石。这是观赏石有别于其他艺术品的显著特点,也是它的价值难以准确估量的原因所在。

另外,观赏石的珍稀程度也无法细微确定。虽然观赏石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也不可能有哪一种观赏石已被搜罗殆尽,它的珍稀程度只能是根据已有的同类比较而定,再加上赏玩者的情趣品味不一,对其珍稀价值的评价也就无法一致。

观赏石的奥妙之处就在于可遇而不可求,无法按图索骥,得失全在于机遇和眼光。一方观赏石,有时得来全不费功夫,因为是大自然赋予的,你可以说它一文不值;又因为它是无法复制的,你也可以说它万金难买。这也是观赏石是一门“发现的艺术”这句话的真谛所在。

观赏石的美是客观的,更是主观的,只有当人们用慧眼去发现,用真心去激赏,它才会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来。否则,观赏石只能等同于瓦砾,默默无闻,无人喝采。

类艺术性是观赏石的美学属性

颐和园名石“青芝岫”

观赏石本身虽然不能说是一种艺术品,但它具备了许多艺术品的共性,比如观赏石的独一无二性与艺术品的原创性特征相吻合,不少观赏石精品都能与人的心灵感应呼通,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实际上许多观赏石的审美和评鉴,大都是参照相关艺术种类(如雕塑、绘画)的标准而拟定的。甚而不少观赏石的配制座架,也是仿照有关艺术品的装置形式。至于赏石者,更需要具有近似艺术家的审美能力。

另一方面,观赏石的那种天籁美也给艺术家们以艺术养料和创作灵感,甚而有的艺术家的创作从内容到形式是直接模仿了观赏石的天然造型和呈象。观赏石和艺术品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非常紧密,难分轩轾,有时候你甚至分辨不清究竟是自然创造了艺术,还是艺术渗透到了自然。

此外,观赏石又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审美理念,又是一般艺术品所难以企及的。比如传统赏石强调怪丑为美,宋金君卿在《怪石》中言:“凡物以怪见憎嫉,尔独何为人采拂”。宋人梅尧臣在《咏刘仲更泽州园中丑石》诗中道:“以丑世为恶,兹以丑为德。”

以丑品石,历史上曾被奉为赏石的圭臬,清代刘熙载在《艺概》理提到:“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这被美学界认为是对传统形式美学的一个突破。又比如,美国已故的中国传统供石收藏家理查德·罗森布鲁姆在把中国供石与西方雕塑比较时发现,西方雕塑的生命力表现于外在形式与轮廓,而中国供石的生命力却源于其石头内部质地与结构,特别是像太湖石之类漏透孔穴,让人感受到在有限的空间中有无限的变化。

可搬移和把玩是观赏石的收藏属性

苏州留园名石“冠云峰”

这就把一些风景名胜地的奇石怪峰排除在外。名胜奇石大都体积庞大,不便搬运安置,而且与周围自然环境构成有机的整体,不能抛开具体环境将其独立出来,有的只能远观,不能近取,更不能亵玩。如长江三峡巫山的神女峰,近看它只是一堆乱石头。

作为收藏欣赏属性的观赏石又可分室外和室内两种。室外如园林峰石,体积稍大,如苏州留园名石“冠云峰”,高6.5米,高度居江南园林之冠。但园林石的体积和重量的大小并无什么底限,如北京颐和园的名石“青芝岫”,长8米,高4米,宽2米,硕大无朋,蔚为大观。室内的如文房供石乃至掌中,体积较小,大者如灵小峰,微者如雨花玛瑙,品类繁多,可以随意移观陈列,是观赏石收藏的主体。这其中也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天成未经任何人为加工的自然原石;一类是经过破山剖岩加工过的准自然石,其中有需切割打磨观赏的画面石,如云石等;有需锯底加工观赏的造型(景观)石,如九龙璧等。这类经过加工过的准自然石,其加工层面都不是作为主要观赏点(面),从天然性来说比原石要低一些。这也是为了适应收藏欣赏的需要。

坚硬是观赏石的本质属性

太湖石

观赏石自古以来就有顽石之称。作为观赏收藏的奇石,要求有较高的硬度(一般摩氏硬度在4~7度之间),所以有不朽之景、不败之花的美誉。地球大约形成于46亿年前,而我国已找到距今38亿年前的岩石,如辽宁鞍山的花岗质岩石、河北迁安的铬云母石英岩。即使从各类观赏石的生成年龄来说,也都有数百万年的历史,远远早于人类自身的历史。由此引申开去,观赏石又成为一种长寿的象征。过去寓意长寿的图案画幅,大都可以见到观赏石的踪影。如宋代画家蔡肇的《仁寿图》中,占据全部画面的就是一座太湖石峰。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观赏石的美既是变幻的,更是永恒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