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看《童话故事下集》,台剧一贯的风格,很轻松,很敢说,金句也很多。看剧的时候,莫名其妙地觉得自己就像一个生活的局外人,看到了这么多的荒诞,依然保持平静和冷漠,就像默尔索一样。
《局外人》的主人公默尔索,从母亲过世,自己过失杀人被捕入狱,一直到判处死刑,整个人都冷漠得好像在旁观别人的人生一样。
妈妈死亡的时候,他没有任何感情的波动,他不知道妈妈有多少岁,不知道妈妈具体是在哪一天去世,生命中的每一场暴雨,都不曾淋湿过他的天空。
他就这么平静地从自己的面前走过,短暂的一生就像一面荒诞的镜子,照出他冷漠的面庞。
第一次读的时候,读得很快,读完之后无法共情默尔索,觉得这个人太冷漠了。亲情、友情、爱情,都是他可有可无的人生附属品,他整个人游离于这个社会之外,整个世界,好像没有什么值得他留恋一样。
后劲是在生活中慢慢浮现的,接下来的半个月,在生活中,我开始慢慢意识到有很多很多的“默尔索”。他们拒绝参与这个社会游戏规则,他们活得孤独且压抑,他们还要被一堆站在社会角度的人进行评判。
于是我第二次翻开了《局外人》,这一次,我看到柳鸣九先生的翻译,太美了——“我把窗户大大敞开,感受着夏夜在我们的棕色皮肤上流走,真是妙不可言。”
他和玛丽约会,甚至愿意和她结婚,但是却不爱玛丽,没有人能够真正地走进他的内心。
默尔索拒绝老板安排去巴黎工作时这样说——“人们永远也无法改变生活,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而我在这里的生活并不使我厌烦。”任何人都别想pua他,生活就在当下,生活不在别处,生活就在他的手里。
因为默尔索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哭泣,因为默尔索没有如同世俗一样行事,他就被判为凶手,并执行死刑。“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这座大山压垮了默尔索,压垮了申公豹。
默尔索难道不爱自己的妈妈吗?谁规定一定要在葬礼上哭泣才是爱的表现呢?妈妈离开后,那些无意识想起的点点滴滴,那些妈妈曾经生活过的痕迹,都是默尔索对她无言的怀念和爱。
直到生命的最后阶段,默尔索都没有对死亡感到畏惧,他开始反思自己和社会,他看到自己追求的真实和自由,和这个社会准则格格不入,直到死,他都是这个世界孤独而清醒的“局外人”。
“我知道这世界我无处藏身,只是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
生活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局外人”的影子,有的人和默尔索一般,无视山,胸有丘壑;有的人和哪吒一样,跨过山,追寻自由。
我们可以是默尔索,活出自己,忠于内心,做自己的英雄,不用耗费心力得到世界的认可;我们也可以是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打破枷锁,惊世骇俗,去改变这个世界。
二刷读完这本书,我开始理解“默尔索”,我开始看到生活中的“默尔索”。这本书教会我,给心中的“默尔索”找到一个舒适的位置,平衡和大山的距离,只是,这是一生的课题,需要用一生来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