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读的这本书,一直断断续续,艰涩的辞藻,细腻的语句,很难一气呵成的读完,最近在妈妈理财的推荐下加入了100天读33本书的微信群,希望自己能够在这样良好的氛围中坚持下来,并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一直觉得自己还没长大就懵懂的当了妈妈,一直都比较关注80后作家,希望能在他们的描述中看清自己的年代,找到自己的归属。不同于韩寒迎合80后的喜好,蒋方舟更孤傲,直指人心。全书共分三个部分:被绑架的一代;记录本身,既已是反抗;审判童年。在读前两个章节的时候没有太大的共鸣,读到第三个部分:手足、祖父母、母亲、父亲,其中许多血肉模糊的剖析,让我忍不住回想自己的过往。在手足中她说道,为了生存,住能成为他的反面。只有当其中的一个人抽身而退,另择居所,逼仄的空间才变得疏朗,有了一块宝贵的余地来培育彼此的”无间“。慈祥有爱地谋杀亲孙-祖母们有空闲坐在苍惶惶的阳光下,皱着全部的皱纹一点点修补,扭曲,重塑。她们的叙述常常是自相矛盾的,越是不可信,祖母们越是固执地重复,完全不容一点质疑。祖母们胸中的世界,无论是结构还是色彩都完全违背构图完整,全面失真反而自成逻辑和体系,那个世界反而是最完整的。母亲的天性-结实而粗暴的爱。母亲只能是私有的黄脸婆,不能是人人仰慕的大众情人。母爱湿漉漉黏糊糊的,像一块永远也洗不干净的污渍一样。母爱来的太早太年轻,会让人对未来的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以为爱就是被爱,所有的奉献都是理所应当。孩子敏感到了极点,一旦感觉周围那层潮湿带点腥气的母性气团有所稀薄,立刻就会警觉而怨恨。我还在这层母性气团里汲取生存原料---直到现在,我从未觉得自己离开过子宫。
浓墨重彩中带有清新淡雅的描述,让我对母子亲情的看法有了近乎邪恶的感官效果。这位80后的独行者,太擅长将人心臆想的念头极端化,而不能不说这些念头的确出现过。我想我已历经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