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老師的黃帝內經課,講到通天第七十二篇,“心能備而行之乎?”這句話。他講到這個“備”字的意思,便是“象“,心中有象。所有的教育,就是爲了最終能在心中有象。
比如做飯,做飯好的人不是照著食譜一步步,按步按克去操作的,而是之前已經心中有象,對于要做出的滋味,要去做的步驟、先後、火候、食材,佐料,都已經心中有象。
比如醫生看病,世界上只有兩種大夫,會看病的和不會看病的。不會看病的醫生是因爲心中压根就沒有一個健康人的象。而會看病的在沒開藥沒伸手扎針之前我的象已經投射到你身上了。
比如他給我們講課,一講三個小時,看起來沒有稿件沒有準備一般,其實早已在心中成象。
這句話的詮釋,讓我豁然開朗。以至於讓之後很多學習在某些方面變得簡單起來。
我聯想自己寫字、畫畫,總是說要有感覺的時候才行,而這個所謂有感覺,不就是心中有象的那一刻嗎?畫畫好像更爲明顯,總是某一刻,心中突然有了想畫什麽的衝動,那時候畫面的感覺已經映射在了我心裏,畫起來也非常快。這個象,有時候是個大感覺,有時候非常具體而微。而難以下筆時,說是沒有感覺,正是心中無象。
跟創作有關的象似乎難以强求和追求,但有些事情可以先人爲成象再去做。這種先有象的方式,會降低做的時候的難度和障礙。
我之後常常應用成象的場合是上茶課時,因爲每一次課都可能面對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合,講不同的內容。往往需要講幾分鐘才開始進入狀態。而現在,我會事先坐在上課的空間內,將當日的課在心中成象,這個象也許是氣氛,也許是節奏,也許是起頭和結尾,也許是結構,也許是順序,都不同,但都是讓我心中有象,可以安定幷找到好的狀態。這種心能備而行之,真的是可以增加自己心力的練習。
而應用到學習,當我在一個一個知識、實踐之中覺得力所不及時,就跳出來看看,讓學習的東西在自己心裏腦子裏先成象。而象的缺口就是要去針對學習的地方。這樣的方式,有抽絲剝繭還是亂麻之後,一個繩頭一拎就立起來了的爽利的快感。每一次這樣嘗試,都會發現自己之前又在悶頭傻學。
琢磨了一下象與像的差异。
詞典中會告訴你應用的差异,但是沒有說差异的原因和源頭。
《韓非子解老》中說: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
最後這句“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却讓我們看到原來由骨架想像活象,那必然指向非真實的大象。是由具象的有限的實質的東西,延伸出非真實的、靈活變動的、頭腦中之物。且象的得到與個體的人緊密相關。也因此想到,對于自己,“相由心生”;而對于對方,則必然是“象由心生”了。每個人對對方的觀感都因“我”的參與而不同,且因“我”的變化而變化。
那麽那個“萬象”也自然不止是宇宙間的一切景象了。
有一篇研究西漢雕塑的文章,對比漢雕塑與古希臘雕塑的美術學角度。發現中西藝術有各自不同的取向,“特徵”,幷可以通過“象”與“像”來加以概括把握。
古希臘雕像是在模仿說的影響下,追求與再現自然爲目的,雕像追求近于自然的“像”。“模仿說”給希臘藝術灌入了生命,幷一步步向著接近自然的寫實方向發展。
從對“象”的認識及從西漢雕塑看,“象”的造型追求“樸、無形與自然”。中國藝術的目的是“立象以盡意”、“得意忘象”,追求的是“像外之象”。
西方藝術著眼之所見的物象的“形”,表現的是看到的自然及視覺真實,幷通過借用科學的透視、比例、測量、解剖等手段來達到與客觀物象的肖似。
中國藝術對待自然不是以“我”的立場面對具體物象固定角度的“觀看”或“透視”的問題,而是主張“以物觀物”,“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幷通過“象”以一種“簡”的形式概括萬物之理,窮理盡性,物自然之天,回歸本然,以取其“真”。不重視覺的形似,重主體感覺的真實。“正確未必真實”,“造型”幷不是爲了去驗證客觀的,而是用來表達的。
想一想,中國畫也是如此。中國藝術的“象”與“意”, “意”不是在物象的具體的“形”中直接得到的,而是“觸類比象”,“异類而求之”,通過“忘物”、“忘己”,而冥于物,“合于自然”。這是中國藝術對待“自然”的觀念,這不同于西方的在原物的基礎上損益增减。
“像”,與客觀事實,物質本身緊密相關;
而“象”,却與“意”、“氣”、“神”相通。
最近看到一個小視頻,余老師錄的一段短短的古琴大家馬杰老師的視頻。
他在對比示範一個手法,如何表現大雁展翅,如果做不到,那就是胖鴨子飛不起來。我一聽啊,真的是,太形象了。
他講“平沙落雁,人、大自然,人和大自然交融的橋梁是大雁,大雁飛起來,人隨著它性情而起,最後大雁就不存在了,就是人和大自然了。
這個在曲子裏,旋律裏,段落裏都表現了,哪個地方表現人與大雁,哪個地方表現大雁和人和大自然融爲一體。
最俗的一派,它的大雁飛起來的時候就像一群野鴨子在那邊叫。不美,不含蓄。”
就這麽短短一段視頻而已。而馬杰老師人長得圓圓的,頭髮從百會往後才開始有,長勢稀鬆又隨意,穿著一件白色麻質套頭衫,黑色短褲,長得是一點都不陽春白雪或者仙風道骨。說話也實在是可愛活潑。總之是完全沒有人設和偶像包袱的那種樣子。
我却完完全全被這一段視頻吸引了。
之前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說啊,讓我學古琴,好像我這茶、書、畫裏缺了古琴不合天理似的。可我就是沒興趣,一點都沒有。聽不懂,因為不會欣賞也就不愛聽,更是從來沒有動心想學過一絲一毫。
但是馬杰老師這短短一分鐘的視頻,却讓我對古琴産生了極大的興趣,不一定是學的興趣,而是欣賞它本身的興趣。我想這是因爲他在這幾句話里為我成了古琴的象。讓它那麽鮮活那麽有生命力地出現在我的視野里。
徐老師那句話說得好:所有的教育,就是爲了最終能在心中有象。有生命力。
回想從上學開始到現在,總有一些老師煥發起你對一門功課的興趣,幷且學起來不覺得那麽吃力。想想也是因爲那位老師讓我們心中有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