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犯错太多,而是不敢犯错

前几天写了一篇短文《我们为什么那么迷信专家》,在举了两个生活中的例子之后简单总结了两点原因,其一是我们失去了思考能力,其二是我们失去了学习能力,最后我是这样说的:

不学习,不足以认识世界;不思考,不足以改变世界。孔夫子曾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不思不学,可不是只剩下"迷信专家"了吗?

如果要认认真真地去分析,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来看"迷信专家"这个问题;不学习不思考,只是说了我个人认为最为要命也最为根本的两点,在这篇短文下面的评论中,@虫草的评论我觉得非常中肯,也是直切要害:

迷信权威,我想与中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学校很多是应试教育,填鸭式的,课上老师赶教学进度,说什么就是什么,缺乏学生提问,师生互动;课下又一大堆作业,学生疲于应付,又没有时间思考消化。家庭教育很多也是家长要求孩子要“听话”,而不是“懂事”,最后也是家长说怎样就怎样,然后就导致大家思考能力越来越弱,最后也就非得听到“专家”之言,才能全盘接受了,因为只有“专家”的话才是“对的”。

他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方面做了分析,这段话我基本同意,只是就其中黑体的部分回复他说:

就我观察,对很多家长来说,孩子“听话”就是“懂事”。

他接着又补充了一段:

刚刚的评论还有个地方要修正下,应该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导致孩子的思考能力减弱,久而久之,孩子大了之后思考的问题同样没有解决,所以就容易“迷信”。另外确实现在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听话就是懂事了,我觉得这种教育方式是有问题的,因为这种方式要保证两个前提:一是家长教育的东西是对的;二是孩子以后遇到类似问题知道怎么解决。但是我觉得“听话”的教育方式是不能完全做到这两点的。

我特别同意他说的最后一句话:"听话"的教育方式是不能完全做到这两点的。这句话用另一种说法其实就是:"听话"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基于以下两点:
第一,从家庭教育来说,经常能遇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做了一件事,不管这件事起因、经过、结果是怎么样的,只要是给父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或者说不必要的损失,父母就会语重心长教育一番,最后深情款款加一句"明白了吗",然后孩子涕泪横流带着肠子都悔青了的表情跟父母说"爸妈,我知道错了,我再也不敢这样了"。哪怕孩子只是作业写累了听听歌儿,或者是周末没请示父母(请示了一般不同意)和同学骑单车去了比较远的郊外,又或者喜欢一个同学偷偷写了一张小纸条;相信我,这些事情都会激发父母无限的愤怒,原因很简单,不听话。
写到这里我要跑个野马,我有个学生,她家长曾经给我打电话说:"我发现我家孩子在高中读了一年,心思多了,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了,很多事情上和我们之间有分歧,顶嘴,越来越不听话了。"
她的语气里透露出她的担心,我知道这种担心是因为她觉得孩子在逐渐脱离她的管教和约束,她害怕这样的情况发生。
我嘴上安慰她说孩子长大了,肯定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心里却多少有些悲哀,我知道这种想法其实代表了大多数家长的心理状态。可是这合理吗???多数人这么想就合理吗???孩子长大了,逐渐有自己的思想了,这首先应该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吧???一个90年代生的孩子,在高中时才和60、70年代的父母之间有了意见上的分歧,已经很迟了吧???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想,就我自己来说,一个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害怕孩子有主见,一直打压孩子的独立思想,直到高中了仍然觉察到孩子不听话就开始恐慌的家庭,绝对会出产最失败的家庭教育,没有例外。
第二,从学校教育来说,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这都是一个说滥了的话题了,应试教育讲究知识灌输,虽然喊了多少年的素质教育,到底有多少素质大家都心知肚明,后来又刮起了"新课改"的旋风,其实都是面对死气沉沉的教育制度换着花样装装门面,只要考试这个根本制度不改变,谈什么都是瞎扯淡。更重要的是,学校教育的考试制度和家长之间既有因果关系又有着激烈的矛盾:考试制度导致家长非常重视分数,这是因果关系,而家长过分重视分数就会想办法去讨好老师,结果催生出"给老师送礼""让孩子假期补课",负担越来越重家长就骂老师不要脸。
大家都是相互利用,我承认存在不少师德比较差的老师,但是,简单粗暴的"不要脸"不能这么赤裸裸来骂老师吧?
说着说着似乎又跑野马了,其实不然,我观察了很久,也想了很久,才终于明白这个道理:

学校教育其实跟整个社会整体上的家庭教育导向是一脉相承的。

简单解释一下就是:德智体美劳,家长最重视智,其它好不好无所谓(现在体育在中考也要算分数,慢慢重视了),所以学校就拼命抓"智",具体表现就是分数;家长想要一个乖乖仔,学校就严格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范围和项目,保证学生都在视线内活动,都在范围内活动,不管课上课下,绝不能做出格的事情,要规规矩矩不犯错;当然家长把学生放在学校,人生安全是第一的,所以在学校,安安静静有理有节当然最好,打打闹闹基本禁止,冒险的事儿想也别想。
家长受制度引导,学校又有家长方面的压力,于是两方面都想培养一个这样的学生:吃饭——学习——睡觉——吃饭——学习——考试——上大学,完了。
从小浸淫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学生一有个小错误,家长学校都惊慌失措,手忙脚乱,一定要防微杜渐,把小错误扼杀在摇篮里,不要让它发展壮大,影响孩子考大学。
这样好吗?好,大学考上了;真的好吗?真的不好,大学是考上了,然后呢?能力没有,一直喊素质教育素质也没有,甚至一个人一生赖以自立于社会的根本——自信力也没有了。
拜托,我们的学生不是犯错太多,而是太少;不是太鲁莽了,而是太小心了,在本该通过犯错来积累知识长记性积累经验长道理的年纪,他们打心里根本不敢犯错,因为来自家长和学校的压力实在太大了。
而家长和学校本该是干嘛的?本该是给孩子以指导,然后鼓励他们去尝试,成功了告诉他们不要骄傲失败了及时帮他们总结,不要让他们灰心;本该是告诉孩子你们不要怕犯错,你们应该勇于犯错,犯错没什么大不了,因为只有不断犯错不断总结才能真正不断成长,不断适应这个社会;本该是陪着孩子一起犯错一起总结一起成长,帮孩子建立自信力,让他们从学校出来之后可以信心满满进入这个社会的——只有自己尝试自己犯错自己克服,才能一点点明白遇到事情该怎么做,然后一点点增加自信心啊,听别人说能过完一辈子吗。
可是我们的家长和学校,都做了些什么啊?
最后,我想用我很久以前的一篇短日志做结:

一切根源都在教育本身,开始是家庭教育,后来是学校教育。可笑的是,不管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我们从来不教育孩子去尝试,只教人竞争,攀比分数高低(很多校规竟然是禁止学生攀比的);教育只为了分数,只为了大学,只为了出人头地,更可悲的是,那些从小就不怎么听话,捣蛋顽皮的小孩,被一致地作为反面教材给大家看,而且最后对这些小孩施以惩罚的时候,总是不忘告诫大多数人说:你们要听话。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这是一本很好的书。 特意摘录下来。 第一部分第1节:序言 培养了不起男孩的100个细节 序言 与养育女孩相比,养育...
    吼少说阅读 10,435评论 1 70
  • 感触很多,所以摘抄的很全,基本自己喜欢的句子,都不落的摘抄下来,后面配上直接心声,这是要以后常常翻看的,因为我忘性...
    西岭雪2025阅读 8,323评论 0 12
  • 我恨我的大儿子一年多了。刚开始以为是成长阶段,调皮,我不适应等等。现在发现,可能是我的能力不足以平静处理他带来的挑...
    liliqdsd阅读 233评论 0 0
  • 在花树下睡了一觉,青霞已生,衣上落花还未拂去。知你在等,遂不敢迟。 1 清晨,见情在昏暗的房中起身,绯色亚麻窗帘被...
    苏长亭阅读 1,276评论 69 39
  • 总要离去 比如说逃避 比如说我还爱你 倘若重逢 总要先离去 就像是 天黑后喝酒 天亮前穿衣 你不必怕日光灼伤了你 ...
    燃烧已烬阅读 172评论 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