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得到”APP 最新版本,将“今日学习” 改为”学习计划“。
以前的”今日学习“相当于个性化学习列表,可以自定义添加已购内容和免费内容。“得到”也会借此穿插推广其他专栏的试听内容。很好用的一个功能,是我使用”得到“的第一入口。
新版的”学习计划“同样是自定义学习列表,不同的是:
列表会标记学习进度,显示已学完课程和待完成课程。
只显示当日的学习列表。
提供学习日历,按日查看历史学习情况。
总的来说,新版最大改变是将学习内容和时间紧密关联,不仅推动用户去制定每天的学习计划,同时强烈暗示用户一定要按时完成计划。很像知识服务版的keep。
二
不过运动健身类产品只有在合理的计划和严格的执行基础上,才能让用户感受到正反馈。因此,产品形态和内容必须强推计划和执行,合理。
但知识服务要这么玩,味道就变了。还是以一个老用户的核心行为,举例:
我目前买了4个专栏,加上免费的罗辑思维,每天有5个专栏需要学习。由于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节奏无法固定,经常会出现“旷课”的情况。对于花钱买的专栏,就算“旷课”,也会到周末补齐进度。
所以,我习惯在老版的“今日学习”中去看当日和非当日的内容,很自由。
同时也意味着,像我这类行为的用户,套上新版“学习计划”,其结果是:
学习进度大部分是未完成状态,计划毫无意义。
想在列表中,通过手指“滑滑滑”去找到非当日内容,抱歉没有。必须机械化的点击“专栏图标”—“专栏主页”—“查找内容”。
三
虽然,很清楚在产品每一次大的功能升级背后一定有团队反复思考打磨的策略作为支撑,指望通过某一个用户的感受进行全盘解读,很片面和肤浅。
但是,就和上周吐槽微信读书的笔记功能一样,突然改变重度用户的操作习惯,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要么,是产品设计者压根没有感知到该类场景的重要性。要么,是配合产品定位方向做出的调整。
“微信读书”可能属于前者,而“得到”可能属于后者。
记得,罗胖在2016年的跨年演讲中说过一段话:
得到App的灵感其实来自O2O。在前两年的O2O创业泡沫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神奇的景观:每个人被互联网赋能成为一个君王。滴滴是他的御马监,美团饿了么是御膳房。这就是得到App:我们请全国各个领域最有学问的老先生、姿态谦恭的服务你。你付了费,就是君王。
的确,“得到”通过打造头部内容、按年订阅、音频学习等方式,让用户在最短时间收获浓度最高的知识,缓解“君王”们的知识焦虑,换句话说,让用户“觉得自己学到东西”比“真正学到东西”更重要。这是在提升知识获取效率层面上使的力气。
四
正好,这个月底是”得到APP”2周年,罗胖在专栏文章里公布了“得到”的终极目标:
利用最新的技术,以交付效果为追求,把人类历史上所有的高价值知识再生产一遍。包括现在大学里的学科,都要做出最好的线上的产品。
既然追求“交付效果”,证明“得到”不会只满足于知识的生产和传递。如何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必然会作为后续的产品迭代重点去发力。
这就不难解释,“得到”一边把你当“君王”伺候,一边不得不变成严师,拿着教鞭敲着讲台,对你说:明天记得交作业,家长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