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程系列《梁老师素养课》旨在用心陪伴每一个孩子,快乐地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其中的品牌课程:“疯狂尤克里里”的命名,源于一次我和爱人谈论起我课堂的情况——
孩子们在我的课堂,自主开展互助式学习,效果惊人。课堂看似吵闹混乱,实则井然有序。其本质是孩子们热情高涨的外在表现,因此学习气氛异常浓烈。我想,何尝不能把这种课堂氛围复制成为特色呢?把表面上看起来的纪律松散理解成高度自主灵活,把所谓的短板变成长板,是一种创造性见解——团体赋能。
为什么起名“疯狂”?
因为我曾多次发现,如果孩子们刻板地、按部就班地跟着老师喊出的节拍一起练、一起弹的话,不仅起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整个课堂气氛也会弄得死气沉沉、压抑无比,学习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相反,如果用温柔而又坚定的教育理念,将确立目标、制定规则、及时反馈、自愿参与的游戏化机制;赋能小组、教练技术等工具引入到教学中,孩子们不仅兴趣大增,增强了学习效果,也更愿意积极主动地自学。
温柔的重要性,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以及对于自己的尊重,而坚定的重要性在于,当你使用合适的方法管教孩子时要保有信心。
这样的课堂通常是掺杂热烈讨论、充满情感宣泄、处处活力四射的,可谓是“混乱而有序”。所以谓之“疯狂尤克里里”。
如果孩子们上尤克里里课,却安静得不想动,不想与小伙伴们交流,那么说明他们的热情之火已熄灭。那是不正常的,也是非常可惜的。
然而,为人父母、为人师表者难免会走入管理误区,只想到规矩、效率与控制,忽略了目的、方向与情感。导致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充分释放活力,降低了学习兴趣。
而注重规矩、控制的背后是缺乏对孩子的信任。具体表现为不愿意授权,不愿意赋能。
我十分重视“信任、赋能”的教育原则:选择去相信每一个孩子,注重激发他们的潜能,而不是肆意评判。在目前的授课过程中,我有两大核心出发点:一:设置适当挑战,注重激发孩子们的内在潜能,二:提供多重选择,使他们拥有学习掌控感。因此,整个课堂氛围是自主高效、混乱而有序的。
信任是互相的。我们选择去相信孩子,也能赢得孩子的信任。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中提到:“作为父母,最重要的就是赢得孩子的信任,然后将这种信任无限地扩大到孩子生活环境的每一处细节。如果这一步失败了,并没有获得孩子的兴趣、情感以及合作,那么这个孩子就很难对社会产生兴趣,同时也不容易对其他伙伴产生有好的感觉。”由此可见,信任是亲子情感账户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孩子形成社会责任意识至关重要。
这本书根据研究结果,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出生于法官、警察家庭的孩子,犯罪的可能性要高于普通家庭的孩子?为什么父母都是医生的儿童,换上精神性疾病的概率会更大?为什么教师的子女中,都多都冥顽不灵?
因为,这些家庭的父母往往习于告诫孩子们应当怎么……怎么做(规矩、控制),认为这样可以避免孩子产生问题,而忽视了正确的训练方法(信任、赋能)。因此孩子会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意志(反抗),比如故意去做违背父母教条的事情。或者,他们会因此变得依赖懦弱,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外面的生活充满危险,只有在他人为我担心的情况下,我才是安全的。我总会受到别人保护的。”在我身边也不乏这样的案例。
我们习于谆谆教导,对孩子强调“你不应该这样……你应当……”,这就是一种不信任的做法——控制。实际上,除非在遇到危险情况我们需要阻止,其他情况下都应尽量帮助孩子们学会自主控制。比如问他:“你觉得该怎么做呢?”“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你的选择是什么?”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没有人喜欢被说教,被改变,而是需要自主自控的选择权,成人如此,小孩也一样。
每一个孩子,都有试图自己弄清问题、积极探索生活现象的本能。他们本身就是孕育无限潜力量的种子。这也就是说,孩子的潜能就好比冰山水下的部分(90%的潜意识)。而我们要做的事(教育)就是相信他,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巨大能力,并帮助孩子尽可能地开发自己的潜能,而不是认为他本身什么都不会,需要我们一点一点地灌输,那样就很容易在教育过程中缺乏耐心。信任、赋能是支撑我用心陪伴每一个孩子的基石。
事实上,很多有效的教育方式,都是从信任出发并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独立自主,而不能企图揠苗助长。如果那样做,孩子就会极力抵制你的教育,你的教育过程也会变得非常痛苦。
《活好》一书,是日本提倡预防医学的第一人,105岁的日野原重明先生在世时留下的最后一部著作,他说道:“母亲对我的放任自由是对我的全然信任,她在耐心等待我长大成熟的那一天。上天已经赋予每个孩子特殊才能,家长要做的是耐心等待,这种耐心才是做好家长最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