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父辈为他树立了榜样,并且跟对了老板:
赵匡胤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出身,他家世代都是当兵的。唐朝以后,就历经了五代更替,而且掌握政权的都是拥有枪杆子的。梁朝的开创者是土匪,而之后的唐、晋、汉、周都是北方胡人组成的兵团。而他爹就是这个兵团的员工,且这个兵团规模大,人也很多。并且他爹是一个中级军官。也许受到他爹的影响,赵匡胤也立志当兵建立功业。后来,他投靠了郭威,而郭威是一个集团军的司令官,有很多的枪杆子。所以,郭威后来灭了后汉,建立了后周。因为长时间在基层的历练,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并且结识一批生死与共的弟兄,所以他在部队里力量越来越大,一步一步爬到权利的顶端。
二、机遇加上别人的助推:
善于把握机会者,都会成功。如果机遇太过强大,凭一个力量无法抓住。那么就需要别人推一把了。“陈桥兵变”就是赵匡胤部下策划一件大事。而赵匡胤本是是否事前知道,现在的我们不得而知。等赵匡胤一觉醒来,黄袍已经穿在自己身上了,经再三推让的情况下,他做了大宋的开国皇帝。他由后周大将,最后黄袍加身,坐了后周的江山。是他不仁不义还是早有预谋?这个只有他自己心知肚明。其实,当时后周皇帝柴荣已经死掉,权利落到孤儿寡母之手。对于任何一个拥有枪杆子的人,都有机会取而代之。而当时在五代十国,五个朝代像走马灯一样,换个不停;十个国家,一个在北方,九个在南方,也都是各自称王称帝,没人理你。赵匡胤在这个局面下改朝换代,让政权不在频繁更替;改变军队,让军队不再动不动就政变,拥立新主――这都是相当不简单的事。
三、杯酒释兵权:
封建王朝的建立,都是经过无数人努力打下的江山。创立基业的时候,也许可以兄弟相称。但是江山一统以后,就要以君臣相称了。有的人自恃清高,认为是开国之臣,功比天高,以至于不把大老板皇帝放在眼里。加上自己的皇位来的不够光彩,也怕历史重演。赵匡胤就自导一场“杯酒释兵权”的戏。他说对大臣们说晚上睡不着觉,很辛苦,常常梦见一干开国元勋反对他,要夺他的皇位。其实自己真不想当这个皇帝了,如果哪一天你们也像以前对后周一样对我,我的妻儿老小怎么办?朝中大臣,看出了他的言外之意,主动请求解甲归田。这样赵匡胤完全把军权掌握到了自己手里。
四、罢武修文:
纵观整个宋朝(北宋与南宋),文风一直很兴盛。而之前的五代,朝廷的官员都由武将或则皇帝什么文盲亲戚当任。武将可以征战沙场,但是治理国家还是要文人。自赵匡胤开创宋朝以后,文人地位就上升起来,朝廷的要职都是由文人充当。赵匡胤推崇儒家思想,认为以德治国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所以他的军队征讨割据势力,都不会乱杀无辜他的军队是自“安史之乱”之后,两百多年来第一支不乱杀人的军队。皇帝怀有仁爱之心,就会受到万民的爱戴,天下就归心。仁爱,是赵匡胤得天下最主要的原因。整个大宋以仁治天下,文人当大官,以至于后来军队战斗不如元朝,而被元所灭,当然这也历史的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