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时间:1998年。
入选标准:世界文化遗产标准①②③。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语:始建于1750年,1860年在战火中遭到严重毁损,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桥梁等人工景观与天然的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
简介: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部,为清代北京西山“三山五园”之万寿山、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金、元时期,这里为瓮山泊。明代在此建成好山园,并改瓮山泊为西湖,有“西湖十景”。清代,乾隆为其母做六十寿庆,改好山园为清漪园,大兴土木十五年,改瓮山为万寿山,改西湖为昆明湖,并在原圆静寺遗址上兴建大报恩延寿寺,营建起一座豪华壮丽的帝王宫苑。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公元1886至1895年,慈禧太后为庆祝自己的生日,挪用海军军费进行重建,历时十年建成,并改名为颐和园。
颐和园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290.8公顷,全园平面呈上南下北的寿桃形。其中水面约占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全园以西山群峰为借景,加之建筑群与园内山湖形势融为一体,使景色变幻无穷。
颐和园的主要景区有:最东边的东宫门区,原为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之所,包括朝会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中间高耸的万寿山前山景区,由两条垂直对称的轴线统领,东西轴线是长廊,南北轴线为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佛香阁是全园最高的建筑和万寿山的中心。最北部的后山后湖景区,林木葱笼,山路曲折,一组藏式建筑(须弥灵境)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布局紧凑,各有妙趣。西堤景区,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犹如昆明湖的项链,堤上婀娜多姿形态互异的六桥,自北向南依次是界湖桥、豳(读作宾)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和柳桥,犹如项链上璀璨的钻石,随着四季四时的变化而变换着斑斓的色彩,湖中荷花堤边柳,碧波轻摇荡绿舟,园外玉泉山秀丽的山形与玉峰塔、妙高塔摄为园景的组成,使得园外之景和园内的湖光山色浑然一体,是中国园林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典范。南湖景区,由廓如亭、十七孔桥和南湖岛组成,远望形似一直长寿的乌龟,桥与岛又称“凤凰单展翅”,岛上有广阔灵雨祠(龙王庙)等建筑。还有昆明湖东岸的镇水铜牛与西岸的耕织图遥相呼应,暗喻牛郎织女隔天河相望。
谐趣园 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为“园中之园”。 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园内东南角有一石桥,桥头石坊上有乾隆题写的“知鱼桥”三字,是引用著名的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争论而来的,即二人观鱼,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是一个有名的关于外部世界与人的认识关系的哲学命题。
德和园大戏楼 是一组专为慈禧看戏修建的大型建筑群,由大戏楼和与之相连的两层扮戏楼、颐乐殿、看戏廊等组成。园中的三层大戏楼高 21 米,底层的戏台宽17米,称福禄寿三台,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座古戏台。戏台的顶板有天井,台底设地井,可以按照剧情需要,演员由天井下降,或由地井钻出。戏台二层设有绞车架,准备机关布景使用。戏台下面有水井,演出需要时,台上可喷出水泉。
玉澜堂 1892年重建。1898年9月16日光绪皇帝曾在此召见握有兵权的袁世凯,令其助行新政。袁世凯阳奉阴违,转而告密。五天以后,慈禧太后发布“上谕”,说皇帝有病,她要再次“训政”。从此,她每年住园时都把光绪皇帝带到园中,并将他囚禁于玉澜堂。为了防止光绪皇帝逃遁,玉澜堂东、西、北三面的通道都被堵死,正南面的通道由慈禧太后的亲信太监日夜监视。光绪被软禁在颐和园玉澜堂时,四面的门窗均被堵死,完全失去自由。东西配殿内,现仍保留有当年所砌砖墙。
乐寿堂 慈禧的寝宫。中间为起居室,西套间为寝室,东套间为更衣室。起居室有用名贵木材紫檀雕制的“御案宝座”,在其后有十五折的玻璃屏风。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这里的玉兰花很有名,邀月门前一株是乾隆从南方移植来的。庭院里,一个雕刻海浪纹的石座上,横卧着一块海青色的大石头,上面刻着乾隆皇帝的手书:青芝岫。这块山石长八米,宽二米,高四米,就象立在当院的一架屏风。
扬仁风 位于颐和园昆明湖北岸,长廊邀月门的北边,乐寿堂西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光绪年间重修。名出《晋书·袁宏传》中“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俗称扇面殿。自成院落,依山修建,呈长方形,前辟月洞门,门内方池,池北隙地草坪,缘地有假山,园中北部顶端石阶上的殿宇呈凹面状,好象一幅扇面,前面是一处“一”字状的假山石,伸出一条小径,直插种成一圈的冬青,成个“中”字,小径终端又是一处假山石,傍临一个小水塘,再加上砌成“几”字的围墙,凑出一个“風”字,蕴含着赠折扇、扬仁风的寓意。
长廊 1888重新建造。临昆明湖,傍万寿山,蜿蜒曲折,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道。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穿过排云门,全长728米,共273间,有548根柱子。两侧对称点缀着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重檐八角攒尖亭,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共14000余幅,色彩鲜明,富丽堂皇。它的长度和丰富的彩画在1990年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彩画的内容多为山水、花鸟图以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情节。
铜亭 正名宝云阁。位于佛香阁以西,采用失蜡法熔模铸造,通高7.55米,重约207吨。殿构件柱、梁、椽、瓦、脊吻兽,连匾额等都像木结构。通体呈蟹青冷古铜色,坐落在一个汉白玉雕砌的须弥座上。为当年西藏喇嘛到达北京后,举行参拜仪式所用。亭内的陈设却被英法联军掳掠一空,铜制门窗也遭到严重破坏。直到1993年才最终由美国工商保险公司董事长格林伯格出资51.5万美元将十扇铜窗购买,无偿赠还颐和园。后经多方努力,才最终恢复了宝云阁的完整。亭内现存一张铜铸供桌,重约2吨,曾给侵华日军抢去,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才从天津追回,放归原处。
清晏舫 取自“河清海晏”之意。俗称石舫。位于昆明湖的西北部,万寿山的西麓岸边。意在证明水是活的,可载舟,而且“舟自横”中,蕴含“野渡无人”的境界。光绪十九年(1893年),按慈禧意图,将原来的中式舱楼改建成西式舱楼,窗上镶嵌五色玻璃,是园中唯一具有西洋风格的建筑。
昆明湖 瓮山泊时期,山下泊中有泉水涌出。郭守敬修通惠河,以昌平白浮泉以及西山诸泉为水源,汇入瓮山泊再流入大都。自京密引水渠建成,昆明湖成为自密云水库引水进市区的调节“水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昆明湖西侧小湖团城湖成为南水到京的终点。